徐悲鴻價格最高的十幅作品及奔馬圖欣賞徐悲鴻,我國藝術巨匠,同時也是杰出的美術教育家。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進入現代之時,徐悲鴻無疑是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了扭轉中國畫抄襲、模仿、缺乏生活氣息的萎靡頹風而大聲疾呼,他學貫中西,將西方精湛的寫實技巧融匯到中國繪畫之中,為傳統藝術的革新與發展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由于他在繪畫理論和實踐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貢獻,他被國際評論譽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
1895年,徐悲鴻出生在以“盛產”文人、才子著稱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其父徐達章是當地知名畫家,他精通詩文、書法、篆刻,尤擅繪畫。徐悲鴻自幼隨父習詩、書、畫、印,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17歲的徐悲鴻已是宜興知名的畫家,在宜興女子師范學校、彭城中學、始齊小學三校任圖畫教師。
1916年,徐悲鴻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課余苦修素描。暑期應聘到明智大學作畫,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翌年5月,徐悲鴻拿到了明智大學的一筆稿費,赴日本學習美術,年底回國。這年12月,徐悲鴻北上,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民主與科學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在美術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當時他就明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赴法國留學。
徐悲鴻到達巴黎,隨后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1920年冬,經法國大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拜C·柯羅的學生、法國國家畫會領袖達仰為師。1921年夏,赴德國訪問柏林美術學院,并先后去英國、比利時、瑞士、意大利等國,參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美術遺址,悉心觀摩和研究歷代藝術杰作,并臨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呂東、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
歷經8年苦讀,通過對歐洲藝術如饑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藝術造詣。1927年春歸國后,徐悲鴻奮力投身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當中,受田漢之邀,出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同時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薦,受聘擔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提倡中國畫的革新,反對保守主義,曾親自拜訪并聘請畫家齊白石出任該院教授。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國畫《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后》,開中國歷史畫一代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