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來是沒有獅子的,在傳統中式建筑中經常見到的石獅子或銅獅子,其實都是外來經過演變面來。在漢代,隨著中國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暢通,獅子形象經由中亞地區進入到中國,并逐漸定型成一種與現實中獅子外形相近、而又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猛獸形象。
獅子,也因其兇猛外部形象和與佛教的深厚歷史淵源令中國人對其產生了敬畏的心理。故而,將它與鎮宅、辟邪聯系在一起。石獅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最早出現是在東漢高頤的墓前。一至到了唐代朝,石獅子作為門前裝飾的習俗才開始興起。除了裝飾和鎮宅護院,民間還有其他說法,比如石獅的諧音為“實思”,放在門前是要告誡人們要常常思慮家業的來之不易等。
古代府邸一般會在門口放一公一母,爪子下面壓著小獅子的,是母獅子從古代開始看門的石獅子的擺放就有規矩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石獅子在大門兩側的擺放都是以人從大門里出來的方向為參照的。當人從大門里出來時,雄獅應該在人的左側,而雌獅則是在人的右側。而從門外進入時,則剛好相反。有些建筑物大門里外都有一對石獅子的話,門的外面是雄獅在右側,雌獅在左側;門的里面是雄獅在左側,雌獅在右側。
也就是說,如果從大門里出來的話,門的內外兩側左邊一定是雄獅,右邊一定是雌獅。現代也是一定這種擺放法。上面的所述的情況是帶有普遍性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例如嘉峪關內側關帝廟前的石獅子,曲阜孔府前面的石獅子,鼓樓內東華門大街南北兩側的石獅子。這些獅子的造型就比較特別,爪下沒有繡球和幼獅,難以區分雌雄。
另外,泰山上“孔子登臨處”的四柱三門坊前后兩面的兩對石獅子,卻是左雌右雄,與通常的情況正好相反,其中的意義則不得而知。石獅子通常用青石、漢白玉、晚霞紅和大理石雕刻,古代都是手工雕刻,現在數控雕刻機的發展很多用機器來雕刻,總之來說手工雕刻和機器雕刻各有所長,石獅子大部分以須彌座為基座,基座上有錦鋪。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又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卷發,威武雄壯。在石雕的歷史發展中,石獅子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的造型特點是:渾、實雄、雄、健;
南獅圖片的造型特點是:圓、柔、秀、美。當然,在各自的風格里,他們的造型又融洽到一起,產生不同的局部變化。北獅的造型雄偉,粗狂健壯,體形帶方,耳朵小而后抿,眼睛大且呈蛋狀。骨線明顯,形象精悍有勁,頗具鐵骨錚錚、粗眉大眼的“漢子”個性,造就了“渾、實、雄、健”的特色。“南獅”的造型更為修長,體態更顯圓渾。獅子頭部略小,二只大耳朵如一對蒲扇聳起,鼻短而有橫紋,尾巴如蕉葉狀卷集,毛發長而密集,嘴下有長須,頭部和腦部還增加不少有起伏的裝飾線,整體感強,石獅子統體協調,顯得憨厚生動,老健含蓄。
在古代就有美麗的諺語“摸摸石獅子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獅子背,好活一輩輩;摸摸石獅子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獅腚,永遠不生病,從頭摸到尾,源廣進如水流。”這是在中國民間流傳的一首民謠,言簡意賅,卻是道出了獅子在民間的重要性,石雕獅子,一直被民間當作是祥瑞寓意的神獸,深得喜愛,石獅子是“中國人的守護神”,可見獅子在中國的重要性所在。獅子在中國千年的歲月長河中,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在歷史的演變中有了更多新的寓意,而石雕獅子在形象上也得到了很大的轉變,一起來走進歷史長河中,去看看石雕獅子的雕刻演變,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