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②③④唐代《五牛圖》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圖無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紙上有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等十四家題記。《五牛圖》為唐代韓滉作,紙本,設色,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
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馴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
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寥寥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徐悲鴻設色芳草黃牛圖軸現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
紙本。全縱273厘米,全橫60厘米。圖中畫一黃牛正在吃青草。右下題七言二句:“芳草得來且自飽,更須何計慰平生。”旁款:“壬午春日方生先生正之,悲鴻客保山。”該作品全圖筆法類似寫生,簡單靈活,活靈活現。清代石灣窯牛式花插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花插長19.5厘米,高11厘米,作牛式造型,胎體厚重,造型新穎。花口內飾黃釉,其余處滿施深藍釉,釉層凝厚,深藍色釉中滲化出蔥白色雨點狀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現出窯變的效果。
其窯變以藍色為基調,雖仿鈞窯,卻又大不相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石灣窯位于廣東佛山市石灣鎮,產品仿鈞窯釉色,故又被稱為“廣鈞”。石灣窯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稱。此件花插將牛雕塑得憨態可掬,釉色以藍色為基調,變化萬千。為石灣窯的代表作品之一。清代碧玉圓雕臥牛現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臥牛頭部高8厘米,身長22厘米,腹寬8厘米。此擺件呈臥牛狀,由整塊碧玉圓雕而成。
牛首微抬,牛角粗壯而內彎,角上飾有凸凹起伏狀棱,牛耳下耷,雙眼圓睜,牛嘴緊閉。臥牛四肢收于腹下,尾部以陰刻線雕出尾梢牛毛。臥牛整體設計比例協調,拋光圓潤,尾部雕刻靈動,展現出南方水牛悠閑自得的樣子。清代圓雕動物造型較明代更加真實,身體各部位比例準確適度。各種動物雕像,品種豐富,形態各異,動作逼真。
“牛”音近“扭”,有扭轉乾坤之意。此器可作鎮紙、文玩和陳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