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沒礦,山上沒景。”湖南婁底市新化縣油溪橋村地處石灰巖干旱地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五分。油溪橋村曾是個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46人。2007年,村里沒一公里硬化道路,村集體負債4.5萬元。
而現在,村里人這樣形容油溪橋村:“睜眼看花,伸手摘果,下田有魚,山地綠化。”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8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682元,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村集體純收入超過100萬元。老大難如何甩掉了“窮帽子”?“制度,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人心,是我們最大的資源。
”村支部書記彭育晚說。人人掙“積分”,村里事就是家里事稻谷收進倉,56歲的村民彭海清正給兩畝多田里的鯉魚、草魚追加餌料,準備賣個好價錢。稻田養魚,讓彭海清每畝一年收入八九千元。咋不早養呢?“我們這里地下都是溶洞,三天沒雨就旱。做飯洗衣都要省著用水,哪能搞魚塘。”彭海清說。“找人做過預算,要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至少需要300萬元,光挖溝就要花16萬元。”彭育晚說,村集體難以承受,村民集資也不現實。“出不了錢咱可以出力。
”在村民大會上,彭育晚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2009年,彭育晚帶著300多名村民在石頭山上挖溝埋管,花了一年多時間,建成一個飲用、灌溉兼顧的水利工程。整個項目只花了60萬元。有了源頭活水,發展養魚、畜禽養殖、林果產業就有了希望。嘗到甜頭的村民們,更加積極參與村莊事務。
彭海清家除了稻田魚塘,還有兩畝桃林,也是大家一起在石頭山上開出來的。全村勞動力一起挑土上山,開荒整地,栽下2800多畝經濟果林。“前年掛果了,每年又能收入一萬元。”彭海清告訴記者。好做法如何能延續?2014年,油溪橋村建立起一套積分制管理制度,家家戶戶有了一個戶主文明檔案袋。為村里出力的,按照章程在檔案袋里加分;
違反村規民約的,按照章程扣分。好人好事、鄉風文明、環境衛生、尊老愛幼等,都有相應的積分。村民按照積分多少享有集體經濟收入分紅、獎勵。10多年來,油溪橋村干部群眾累計義務投工超過8萬個,實現了集體建設勞動力自籌,解決了村莊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油溪橋村創造的這一村級事務管理積分制,2019年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大家一條心,一定能干成事村民彭記球20多年前南下打工,漸漸有了積累,她一直想回報家鄉,“可村里年年都是老樣子,不知道從哪里著手。
”近年來,村里的變化讓彭記球下定決心,她回鄉開辦休閑農莊,發展農旅產業,名字就叫油溪橋莊園。村民、村集體和投資者對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村集體的收入,又繼續投入村里的建設。村民的部分,則按積分多少具體分配。村民平時的文明行為,也計入積分。積分好比手上的“期權”,分紅多少,取決于每一戶的資源付出以及自身的行為評級。
“以前我們一是擔心建設中的征地糾紛,二是擔心經營中大家不配合。現在,大家都把山莊當作自己的金飯碗細心呵護。”彭記球說。52歲的村民彭育光,過去以打魚為生。如今河湖禁捕,村里介紹他去臨近的益陽安化縣、常德漢壽縣學習甲魚養殖技術。16畝的甲魚池子,收益按“二三五”比例分成。彭育光說,在油溪橋村,山塘修整、道路改造都有村民一起干,合作社還有免費的農資農具供應,“大家一條心,一定能干成事。
”引智當“參謀”,事情商量辦在新化縣城經營一家禮儀培訓公司的彭正梅,2020年8月有了一個新職務。油溪橋村黨員干部培訓中心成立后,她被引進村里,擔任會務、主持以及學員管理方面的負責人。“本村干部群眾了解民情,我們外來人員優勢在于了解市場,信息更靈通。
”彭正梅說。在油溪橋村,像彭正梅這樣的能人,現在共有20人,大多是村企業的負責人以及產業發展的技術指導人員。加上16名本村干部,這個36人的團隊,每周開項目小會,每月開集體大會,為村里發展出謀劃策。村里經營紅火的民宿項目,當初決策上馬,就是集體討論的結果。“村干部開始想高標準、大投入,一步到位,但企業負責人都是從市場實際看問題,想的是盡快周轉資金。
”彭記球說。最終,村干部一致認可了企業負責人的意見,民宿項目的招商引資順利推進。2019年項目建成后,油溪橋村年游客接待毛收入超過240萬元。在引進外來智力資源的基礎上,油溪橋村還推行通報會、聽證會、評理會等新型議事模式,推動民事民管。
每年10月,由全體村民表決修訂村規民約,完善積分制管理辦法。經評估,油溪橋村現在總資產已經過億元。從“空心村”一步步掙下這樣的“大家業”,在彭育晚看來,秘訣就一句話,“事情商量辦,事業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