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雕塑藝術從石器時代開始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雕塑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凝聚著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與期望,已經深入到人們文化生活的多個方面。雕塑的歷史平鋪開來其實是一場絕妙的藝術展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筑及器物裝飾雕塑等。雕刻材料也豐富多采,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短短15年足以改變雕塑歷史秦代雖只占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雕塑卻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
梁靖惠王蕭宏墓石獸因材雕琢天人合一漢代的意象風是中國雕塑最強烈、最鮮明的藝術語言,漢代寫意雕塑從形式與功用上分為二類;第一類是以霍去病墓前石刻為代表的紀念碑類,第二類是陪葬俑。霍去病墓石雕群:其體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
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也正是體現了當時的雄厚氣魄,石雕采用巨大整體石塊,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藝術處理。以原石、原形為體,開創了望石生意、因材雕琢的創作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尊重自然、時間對石頭的“煉就”,另一方面融入人的創造。與陵墓石刻相應的是地下陪葬俑。這些以陶、泥塑就的俑,從無到有,必須先醞釀于藝人心中,現實生活的溫情與苦難、農耕漁牧、勞作將息都要一起陪主人埋于地下。
它投射了工匠們對極樂世界的遙想。佛教儒學的碰撞石窟藝術的起點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最具有藝術性的。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云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于這個時代。云崗石窟充分利用了當地石材的特點;
體魄巨大、形象莊嚴,具有攝人魂魄的體量感和空間感。南北朝時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復,一般都在墓前設置一對或多對石獸。這種石雕一般都比較龐大,姿態宏偉,整體感較強,又較為濃厚的漢代遺風。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各處大興土木,廣建佛寺,佛像和與之相關的造像被大量制造。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包羅萬象空前繁榮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不僅體現著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
到了唐代的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中國雕刻家的技巧已經圓熟,對佛像雕刻藝術的精髓有了深刻的理解。盧舍那佛像已經是中國化的佛像了。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到了宋代,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包括佛像的造型更為圓滿,鼻子偏短,笑容消失,出現了鐵像,但是鑄鐵水平還不是特別厲害,這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精品,自然,流暢,面目圓滿自然真實,衣褶真實,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刻作品。
師法自然返璞歸真元代,中國大型佛像雕塑精品相較于之前不是特別的多,但是木刻方面也存有一批相對精美的作品。而題主用的墓葬神道的人像獸像力求渾厚,承襲古制,所以不能以之概括明清的雕塑水平。而明、清兩代建筑雕刻的精華薈萃于故宮建筑群和天壇等皇家園林宮苑之地,我們現今看到的華表,石獅,仙鶴等都是那個時期的重要雕塑作品。手法優秀,素材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