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藝術家郡田政之傾情打造的不銹鋼雕塑作品《引力》“看,雕塑上有個黑洞。”日前,以不銹鋼雕塑作品《引力》為代表的一組大型藝術裝置亮相上海天文館,引來游客駐足“圍觀”。這個由12個鏡面不銹鋼橢圓球體組成的藝術裝置的最奇特之處,在于移步換景——在不同光線、不同方位、不同視角下,視覺接收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如同浩瀚無邊、奇詭云譎的宇宙。開館四個月來,上海天文館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大型藝術裝置的加入無疑將為它注入更多吸引力。
除了新近對外展示的五件藝術作品外,上海天文館還誠邀全球藝術家為其“量身打造”主題作品,將科學的理性之美與藝術的創造之美融為一體,共同詮釋恢弘宇宙的震撼魅力。藝術家也是天文迷,同愛仰望星空目前,上海天文館對外展示的五件藝術作品分別出自中、美、日、法等國藝術家之手。大型藝術裝置《引力》坐落于天文館室外中心區域,由直徑11米、高10米的12個鏡面不銹鋼橢圓球體組成。游客看到的“黑洞”,正是上層不銹鋼球體倒映在下層凸出的水滴形球面上,形成了奇妙的視覺沖擊。美國藝術家安東尼·豪在中國的首件雕塑《朔弦晦望》,它以中國農歷中的月相命名,將衛星、行星、恒星的動向抽離出來,將其表現為一種全新的動感雕塑。
該藝術裝置的作者、日本藝術家郡田政之表示,自己是一位天文迷,日常愛好就是仰望星空。在他看來,宇宙看似空曠,但所有物體都會被引力牽扯到一起,即便微小如塵埃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在這種創作理念下,他的作品巧妙地將周圍的人物影像都“框”進了不銹鋼鏡面中,讓環境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別的藝術品都怕觸碰,我的不怕,因為我用的是大漆、硨磲粉、紅木屑、朱砂等礦石顏料,經過了上千年歲月的沉淀。”中國藝術家瞿倩梅說。她為上海天文館提供了三幅畫作,“記錄”了恒星經歷核聚變反應、持續燃燒到坍塌耀滅的一生。在館內“連接”宇宙和家園展區的過道處,三幅畫作令觀眾們沉思、遐想。
廣發征集帖,把藝術作為科普展示的一部分作為全球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具有極高的藝術“濃度”。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忻歌說,早在天文館籌建階段,就已經把藝術裝置作為天文館展示的一部分。
2019年末起,上海天文館廣發“征集帖”,邀請全球藝術家以“連接人與宇宙”為母題為其創作。由中國藝術家瞿倩梅帶來的《恒星—誕生、光明、耀滅》美國藝術家安東尼·豪在中國的首件雕塑《朔弦晦望》,它以中國農歷中的月相命名,將衛星、行星、恒星的動向抽離出來,將其表現為一種全新的動感雕塑。
《朔弦晦望》是美國藝術家安東尼·豪在中國的首件雕塑,這位擅長利用風元素的藝術家曾為里約奧運會設計了造型華麗、不停翻轉的圣火盆,他與上海天文館“結緣”是通過朋友介紹。某天,他從郡田政之那里聽說了上海天文館正在征集藝術作品的消息,便欣然答應為其創作。天文館展教中心教育研發部部長陳穎告訴記者,因為臨港的風比較大,安東尼原本想做一件與風元素相關的藝術裝置,但后來又被月亮的陰晴圓缺所吸引,于是創作了一件展現光影變化的藝術裝置。
有些作品是眾里尋他千百度,有些則似乎冥冥中在等候歸宿。臨近開館,但具體表現宇宙的藝術品仍然空缺。恰巧,天文館策展團隊在上海一家美術館一眼相中了日本藝術家多田美波的作品。走近一看,作品正好起名為《宇宙》。日本藝術家多田美波的作品《宇宙》用極其簡約、抽象的線條和形體表現宇宙瞿倩梅則是上海天文館策展團隊在靜安雕塑公園“挖”到的藝術家。她的作品大開大合、大氣磅礴,鮮明的色彩中仿佛蘊藉著強大的爆發力。
在收到來自上海天文館的創作邀約后,瞿倩梅在半年時間里創作出三幅長寬各3.5米的巨幅畫作。她說:“這些畫面就在我心里,想著星空,它們就流淌出來了。”藝術賦能科學,讓天文館頻頻“出圈”一座科普場館,為何如此重視藝術表現?
忻歌說,一方面,天文的概念比較抽象,有些難以用科學的語言表達,卻能巧妙地用藝術語言將其呈現出來;另一方面,科學與藝術本身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星空之美自古以來就是驅動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動力。《光的速度》是美國藝術家米歇爾·奧卡·多納的作品,位于天文館“家園”展區入口處藝術賦能科學,讓上海天文館頻頻“出圈”。游客們樂衷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如何在天文館里拍得更美,星際穿越、宇宙大年歷、行星數據墻等“高顏值”展品成為朋友圈津津樂道的網紅打卡“星站點”。
開館四個月,上海天文館至今人氣不減,仍保持著工作日兩三千人、逢周末即“限流”的大客流。法國藝術家文森特·勒羅伊創作的雕塑作品《生命》,即將在天文館室外懸臂草坪上安裝完畢近日,由法國藝術家文森特·勒羅伊創作的雕塑作品《生命》,將在天文館室外懸臂草坪上安裝完畢。至此,上海天文館首批六件藝術裝置將全部與公眾見面,但這并不是終點。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劉健說:“上海天文館還有很多容納藝術的空間,希望更多藝術家為天文館奉上其‘心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