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裝置作品一直被專業的核心藏家鐘愛,多樣的存在形態與強大的表現力,一直給予觀者不一樣的新鮮感,從材料的應用到符號特征的隱喻,以及其多元的延伸性,從早期的宗教演化出的具有品牌特征的神圣雕塑到現如今公共城市雕塑,這種載體一直是被普通觀眾和專業人士共同欣賞的議題,所承載的歷史和觀念的厚重感也相較于其他的藝術表達形式更具有直觀感受。根據的數據,我總結了一些被關注的比較多的美術館藝術家,他們把當代藝術雕塑用作分離空間或賦予新的概念,并結合展出環境,創作獨立的藝術語言。
盡管他們之中有一些作品的體量比較小,但這些藝術家也打破了將雕塑作為獨立研究的一門學科的慣例。10.達米安·奧爾特加達米安·奧爾特加他是一位墨西哥藝術家,他的創作經常將現實元素進行解構并重組為新穎的視覺體驗。他出生于1967的墨西哥城,他將這種優先在藝術設計上出現卻應用到物理學研究上的方法提取概念元素并重建模型以此完成他的創作。
基于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宇宙控制者,2007宇宙控制者,2007收獲,2013年宇宙的東西,2003,威尼斯雙年展9.安東尼·葛姆雷安東尼·葛姆雷于1950年生于倫敦,是當代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完成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學業后,曾在印度行歷三年,之后回到倫敦,先后進入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美術學院深造。在其藝術生涯中,葛姆雷一直以自己的軀體作為原型,并以此為出發點探索軀體與其寓居的空間之間的關系;經歷過60年代歐洲反叛運動的影響,他直接挑戰古典雕塑的正確性并放棄主流的羅丹雕塑語言,強調觀者的主體地位。
放棄對政治英雄、宗教領袖或理想化的人體的塑造,關注與眾人的互動性。他邀請觀眾重新考慮以自己為主體所在的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并讓觀眾的經驗參與進來,不迎合規則,而是質疑我們的生存環境。空眩,2015靜止中移動,20178.琳達·本格里斯琳達·本格里斯生于1941年,琳達·本格里斯成長在一個希臘裔美國家庭里,她現在對自己年輕時候對色彩的好奇只能回憶起很少的一部分。
上世紀60年代,琳達·本格里斯作為新手在紐約藝術界嶄露頭角:她用彩色乳膠在地板上作“畫”,打破了雕塑與繪畫之間的界限。70年代初,她用呈流狀的聚氨酯在墻壁上勾勒出充滿隱喻的人體曲線與自然景觀圖,向僵化的極簡主義發起挑戰。她對男權主義與藝術商業化的辛辣諷刺,使她成為毀譽參半的焦點人物。
21世紀后,她從聚氨酯泡沫到金屬、玻璃、搪瓷、不銹鋼、蜂蠟乃至乳膠——琳達的材料實驗及其以性為標志的抽象風格是其創作主題。“在任何地方我都很難感覺舒服。我喜歡早上醒來時不知身在何處。”琳達有著流浪癖。.,19691971,20207.安尼施·卡普爾安尼施·卡普爾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買,1970年代初,曾在以色列的農莊里學習電子工程專業,而后決心成為一名藝術家,并于1972年遷居于英國倫敦,求學于霍恩西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
1990年和1991年分獲威尼斯雙年展新秀藝術家獎和英國“特納獎”,成為“新英國雕塑”的代表人物。是當今全球公認的當代藝術大家。卡普爾的創作是形而上學的,超自然層面的探討,涉及物質和非物質,存在和消逝,空間和非空間等玄學問題。“一個真實的物體往往能導致一個非物質的感受。”—安尼施·卡普爾他的作品好像找到了這個世界的一條縫隙,他嘗試用各種手段暗示現象與精神之間的對話。
,,2018.,2004,6.塔拉·多諾萬塔拉·多諾萬1969年出生于紐約市皇后區法拉盛。是一位美國雕塑家,在紐約布魯克林生活和工作。她的大型裝置、雕塑、素描和版畫都是利用日常物品來探索積累和聚合的變革效應。她能夠利用物體固有的物理特性將其轉化為產生獨特感知現象的作品而廣受贊譽。不改變其物理外觀,僅通過大量堆疊與組合,創造出一種無限擴張、仿佛具有了生命力的龐然大物。
,,,2003/20085.馬克·奎安馬克·奎安1964年出生在倫敦。1985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羅賓森學院。目前他在倫敦生活和創作。主要通過雕塑作品來塑造人形,用材廣泛,有大理石,血液,冰,玻璃,金屬,或化學合成物。他對生物結構的易變性很感興趣,有時用花作素材,保存在冷凍的矽樹脂里,使其長時間開放。從概念的層面來講,他的作品研究的是形式與內容,或說內在與外在的聯系,尤其是關于身體方面的。“自我”是奎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他抽取了幾品脫自己的血液,冷凍后做成自己的頭部模型,放置在制冷箱里保存和展出。這里,奎安重新闡釋了一種藝術化的自我肖像手法,選擇以一種真正形式化和生理的方式來表現自己。.2006.2010,19644.蕾切爾·懷特瑞德雷切爾·懷特瑞德爵士出生于1963年,是一位英國藝術家。
她創作的作品以用來塑造作品四周與空間環境的聯系,她將金屬、石膏、橡膠或者玻璃纖維等熔化后倒進模子,制造常規的、生活中原本就有的物體。然后將物體周圍的空間“封存”或“凝固”后呈現在大眾面前。她以“反雕塑”的方式,顛覆了大家對雕塑的傳統認知。作為第一個贏得特納獎的女性藝術家,她用具有紀念碑性質的作品繼續探索著有關“不在場”與“缺失”的話題。
,2010理查德·塞拉1939年生于美國舊金山。雕塑家,錄影家。極簡主義藝術大師。以金屬板材組構壯觀抽象雕塑而聞名。1964年理查德·塞拉以耶魯大學獎學金去巴黎第一次看到布朗庫西的雕塑時,便被深深吸引:僅僅一條邊緣的線就能暗示雕塑的體積。于是他放棄繪畫,開始探索如何重塑空間。
1970年訪問日本時,日本的花園給了他很多靈感和啟發,他開始嘗試創造規模龐大的雕塑,人們可以親臨其境感受雕塑的內涵。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著名策展人馬丁·施萬德,這樣評論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他的作品,通常與危險和壓迫感相關”。一件作品的內涵體現在于觀眾的理解,而不在于雕塑本身。
雕塑的空間構造和時間觀點,則是觀眾了解理查德·塞拉雕塑的不同方式。1981年,一個12英尺高、120英尺長的巨大弧形雕塑被樹立在了紐約聯邦廣場,這就是理查德·塞拉完成的《傾斜的弧》。這件巨型雕塑幾乎占據了整個聯邦廣場,但也因此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塞拉的辯解還是以失敗收場。1989年,雕塑被搬出廣場。塞拉曾表示“藝術,從來就不是讓人感到舒服的東西。
”,,,2011,(后門管道),2010,1.杰夫·昆斯杰夫昆斯出生于1955,小時候他放學后挨家挨戶賣禮品包裝紙和糖果以賺取零用錢。十幾歲的時候他非常尊敬薩爾瓦多·達利,以至于達利在紐約市的瑞吉酒店入住時,昆斯直接拜訪了他。1979年左右,昆斯一直專注于有關概念藝術的研究,例如“”系列,是一組真空吸塵器。昆斯早期作品的另一個例子是“平衡系列”,由漂浮在蒸餾水中的一到三個籃球組成,這是藝術家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幫助下研究的項目。
后,昆斯開始轉向電鍍雕塑的研究,專于商業藝術,這是是致使他在學術界的風評褒貶不一的原因。評論家們對昆斯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些人認為他的作品具有開創性和重要的藝術史意義。其他人認為他的作品媚俗、粗魯,并且基于憤世嫉俗的自我推銷。昆斯曾表示,他的作品中沒有隱藏的含義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