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形象家喻戶曉,是底蘊深厚的文化意象。看看,國家珍藏如何詮釋“三牛精神”——辛丑將至,中國美術館瑞牛祥集。淘盡“家底”,70余件以“牛”為題材的經典名作集中呈現,既有館藏齊白石、李可染、董希文的經典“牛”作,也有劉開渠、王合內、熊秉明、吳為山等名家“牛”塑,還有剪紙、年畫、春聯等體現生活樂趣與時代特色的牛年寫意。
觀眾參觀中國美術館“美在耕耘”新年展千姿百態的牛,或牽騎徐行,或昂然靜立,或回首凝望,或河邊戲水…觀照自然、觀照性靈、觀照內心,關注生命精神,折射“美在耕耘”的永恒主題。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布面油彩牦牛奮蹄耕耘翻身土地董希文生前先后三次入藏寫生和創作。其《千年土地翻了身》以樸素畫風與真摯感情,表現了翻身農奴在自己土地上耕耘的喜悅心情。“被犁頭鏟起的新土,閃閃發光,熟褐色的濕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經形象加工,使它們散發出難以形容的芳香。
”畫家如是描述。人物后仰的動勢,牦牛昂首奮蹄的姿態和黑土地筆觸的走向,使畫面充滿行進感;高聳的雪山和碧藍的天空,使人感受到西藏春天的氣息…熊秉明《孺子牛》銅2019年陸丙安捐贈塑造中國知識分子自我認識在旅法藝術家熊秉明的藝術生涯中,其體量最大的作品,當屬如今屹立于南京大學的“孺子牛”。本世紀初,適逢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任南京大學教授的吳為山邀請熊秉明為校慶創作作品。
于是,有了這座長7.5米的巨型銅雕。作品立于心性的表達匯成牛的形態,俯身昂首,忠誠地將兩條前腿跪在泥地上,時刻準備躬耕前行…吳冠中為這座銅雕題下“孺子牛”3個大字。楊振寧題詞:“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紀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認識。”楚圖南《題秉明雕塑老牛》書法2019年陸丙安捐贈此次展出的,是藝術家雕塑初始小稿翻鑄的作品。
在這座“孺子牛”前,還展出了楚圖南《題秉明雕塑老牛》書法作品:“刀雕斧斲牛成形,百孔千瘡悟此生。歷盡人間無量劫,依然默默自耕耘。”潘鶴《開荒牛——獻給深圳特區》銅中國美術館藏甘當牛馬為后人開路牛背高高拱起,牛角奮力前沖,這是雕塑家潘鶴創作的“開荒牛”。這頭牛名列《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筑物》榜單,寫照了深圳經濟特區開拓者們甘當牛馬、為后人開路的“闖將”精神。
中央批準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潘鶴受邀為深圳做一尊雕塑。晚霞中的深圳,推土機、拖拉機轟響著作業,塵沙滾滾,強烈的視覺沖擊,瞬時點燃了藝術家的靈感火花。潘鶴說,馬路上千千萬萬的拖拉機、推土機都是開荒牛;開荒牛后面的樹根不是樹根,是所有阻礙發展的落后的意識,盤根錯節,不拔了這些根,新發展就扎不下根。
而今,作為深圳精神的象征,“開荒牛”成為這個城市的重要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