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的“紅色”雕塑,特別是沿途的大型主題雕塑,讓人印象深刻,我的內心尤為震撼。去年國慶節期間,我與家人、友人自駕車從龍巖出發,滿懷崇敬之情,踏上了探訪“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之旅。泰井高速廈坪公路連接線入口處,寬闊的廣場上,一面鏤空的五角星內嵌鐮刀錘頭圖案、綴有金黃色毛體“井岡山”三字、迎著疾風強勁招展的巨型雕塑——“井岡紅旗”,呈現在我們眼前。基座上,當年的紅四軍軍長、紅軍總司令朱德題寫的“天下第一山”金光閃閃、熠熠生輝。
井岡紅旗,將自己的政治屬性寫在旗幟上,鮮明昭示中國共產黨的崇高追求,并以敢于直面風雨的澎湃豪情,展示不屈不撓的戰斗品格,是一面高揚的領路旗,一面不倒的戰旗。贊嘆、感悟、留影,我們駐留良久。爾后,滿含對紅旗的崇敬,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一路爬坡,繼續前行。本來晴好的天氣忽然暗了下來,無盡的濃霧在山間彌漫,間或還飄下幾絲細雨。車燈亮著,沿著彎彎的山道靜靜地行駛,車輪與地面摩擦發出“沙沙”細響,似乎在敘說當年探路、行路者的艱辛。
一個大轉彎,一座紅軍軍號雕塑——“勝利的號角”,驀然出現在左側山坡上。山色蒼茫、風起云涌,纏著紅飄帶的長長號身,緊握在紅軍戰士剛勁的手中,直指長空。走近軍號,胸中激蕩不已,激越的號角仿佛還在群山回蕩,紅軍將士舍生忘死、沖鋒陷陣;號聲穿云破霧,喚醒了無數革命群眾,匯聚成勢不可擋、前仆后繼的滾滾洪流…開闊的山谷,羅浮高架橋緣坡而上,橋的盡頭右側,霧靄中現出一尊五位紅軍戰士的群雕——“紅軍萬歲”,矗立在山腰,與青山、大地融為一體。
他們握鋼槍、背大刀、挎藥箱,儀態從容、目光堅定,挺拔的身姿正氣凜然。從他們身上,我悟到了信仰的力量,在他們臉上,我讀到了筑夢的堅毅。車行30余公里,終于到達井岡山的腹地茨坪。南山山頂上,熊熊燃燒、烈焰騰騰造型的火炬雕塑——“星火相傳”,在勞苦大眾、革命先驅的大手牢牢支撐、層層守護下,巍然屹立、直插蒼穹,萬山叢中分外奪目。
它像燈塔,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它是火種,終將星火燎原、驅除黑暗、焚毀舊世界;它還是接力棒,革命先輩開創的千秋偉業,必定代代相傳。珍珠般撒在逶迤群山、崎嶇路上的雕塑,每一座都是當年井岡山崢嶸歲月的歷史再現,是革命先輩堅持真理、敢于斗爭、依靠群眾、勇闖新路的非凡膽識與智慧凝結,是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勝利道路英雄史詩的固化,每一座都是共產黨人不負人民、不懈奮斗的標志和精神至高點,形象表達了革命事業一路走來,萬眾一心、百折不撓、引領時代、鑄就輝煌的深刻啟示,生動詮釋了井岡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及其跨越時空的深遠意義。
這些雕塑之所以能有直擊心靈的“活化”效果,并非因為修建規模大、工藝水平高,而在于簡約地以當年極具代表性、象征性的“物件”和情景,切入且準確反映富有井岡山斗爭特色的壯闊歷程、深厚主題,表達賡續血脈、接續奮斗的期望與決心,“寫實”而傳神,不由讓人產生聯想和共鳴,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凝視這些雕塑,就像凝望雄壯的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續寫新的篇章,我們重任在肩。
這些雕塑,或許有其他的解釋、有更深刻的寓意、更準確的理解,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應該集合在黨的旗幟下,都應該是擎旗人;都應該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義無反顧、一往無前;都應該忠實踐行初心使命,成為矢志不渝的黨的忠誠戰士;都應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加油鼓勁,做黨的事業生生不息、接力向前的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