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是唐長安城遺留至今為數不多的重要地標,任何有關這座“城寶級”建筑的一舉一動總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近來隨著小雁塔南廣場綜合改造工程的實施,一批彩繪唐風雕塑在南廣場西側落成,迅速成為市民和游客穿越回唐朝的又一網紅打卡地。從網上的新聞報道來看,這批雕塑色彩華麗,個性突出,極具盛唐風韻,非常符合我的審美,但對于它們的來龍去脈,卻都鮮有涉及。
為了弄清楚這批雕塑的原型及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故事,我決定先去現場看看。我第一次去是在9月6日的下午,從新聞報道里看到了雕塑局部,剛好持續幾天的降雨也停了。當天從地鐵2號線體育場站出來后,往北經體育場北路,用不了多遠就到達了南廣場,沒想到現場看到的和報道里的不同,畫面是這樣的:廣場上所有的雕塑都被防水彩條布包裹得嚴嚴實實,四周有施工圍擋,不遠處還有保安值守。第一次探訪只能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去是在9月28日下午,全運會結束后的第二天,當時天氣剛剛轉晴。沒想到現場畫風依然是這樣的: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撤掉了施工圍擋,沒有了執勤保安,但是所有雕塑仍然披著厚厚的防水布,第二次探訪又以失敗告終。有了前兩次的教訓,第三次去之前,我曾委托一位住在附近的朋友提前去現場看了看,在確認防水布已經撤掉后,10月13日下午我第三次來到了南廣場。
這次終于親眼目睹了這批雕塑的廬山真面目。南廣場西側的雕塑共有8組,包括“胡人牽駝俑”雕塑3組、“牛車出行”雕塑1組、“騎馬出行”雕塑1組、“抬轎出行”雕塑1組、“取經”雕塑1組、“禮賓”雕塑1組。這組雕塑不僅個體數量最多,而且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它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代表作《虢國夫人游春圖》。在《虢國夫人游春圖》。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摹本,珍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圖源網絡這幅畫描繪的是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游春的場景。
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和“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就是對這次出游的真實記載。畫上共有九人八騎,前面的兩男一女是出行隊伍的引導,后面的五騎簇擁在一起,五人中其中前面的兩位就是虢國夫人和她的姊妹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是整幅畫的主角。她雙手握韁,體態豐腴,鬢發濃黑,高髻低垂,豐潤的臉龐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披著白色花巾,身穿淡青色的窄袖上衣和描金團花的胭脂色大裙,裙子下面微微露出來的繡鞋,輕輕地踩在金色的馬鐙上。
與虢國夫人并轡前行的是秦國夫人。她的裝束搭配整體上和虢國夫人一樣,只有衣裙的顏色和她相反。她右手拿著馬策,側身轉向旁邊的虢國夫人,似乎有話要說。這位虢國夫人的一生跌宕起伏,落差之大令人唏噓。她是楊玉環的三姐,早年隨父母居住在蜀地,嫁給裴氏為妻,但裴氏早亡。在楊玉環得到玄宗“萬千寵愛集一身”并晉升貴妃之后,虢國夫人和另外兩個姊妹一同被接到長安,“玄宗并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
八姨,封秦國”,幾個姐妹都被唐玄宗稱為“姨”,并賜以住宅。當時的楊家四姐妹“并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這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是這一時期楊氏姐妹“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最好寫照。唐玄宗后期一系列原因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西逃途中士兵在馬嵬驛嘩變,玄宗被迫殺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失去了最大靠山的虢國夫人只能“聞難作,奔馬至陳倉”,與她的兒子裴徽和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及其子楊晞一起逃到了寶雞。“縣令薛景仙率人吏追之,走入竹林”,于是虢國夫人在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以及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后,虢國夫人“已而自刎,不死”,自殺沒死之后被關進監獄,最后因為“血凝至喉而卒”,死后被“遂瘞于郭外”。
不論是原畫,還是雕塑,從主人風姿綽約、雍容華貴的神態妝容,到她們典雅精致、富麗堂皇的衣品穿著,再到神情悠閑的侍從和膘肥體壯的駿馬,一股自信開放、樂觀大氣的盛唐氣象撲面而來。與此同時,玄宗天寶年間侈糜艷逸、驕縱淫逸的社會風氣也預示著巨大的危機已經離盛唐不遠了。同樣是出行,游春圖里的虢國夫人騎的是馬,而這一組雕塑的主人卻坐的是牛車。
李震是唐初名將、英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勣的長子,生于公元617年,卒于高宗麟德二年,死后“聽隨其母陪葬昭陵”。他的墓位于昭陵博物館所在地的李勣墓東側,1973年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和壁畫,其中就包括這幅《牛車出行圖》。這幅壁畫位于墓道的西墻壁,描繪了一位蓬頭、赤足、虬發的馭手駕著一輛高輪牛車緩慢前行的場景,牛車的裝飾相當華麗復雜。
壁畫最大的看點是前邊的這位馭手:對于昆侖奴的外形,《隋書》中是這樣記載的:“人物小而色黑,婦人亦有白者。悉卷發黑身,性氣捷勁”,《新唐書》中也說“其人黑身、卷發、裸行”。可見“身小”、“膚黑”和“卷發”是昆侖奴在外貌上的三大特征。至于穿著,他們大多上身赤裸,斜披帛帶,下穿短褲。
這些特征從唐墓壁畫和出土的陶俑中都可以得到印證。昆侖奴究竟來自哪里?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他們來自于東南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越南、老撾和泰國一帶,也有人認為他們來自于南亞的印度地區,還有人認為他們來自于遙遠的非洲,通過海上和路上絲綢之路來到了長安。
來到長安的昆侖奴大都被貴族和大戶人家買走,并記入奴籍,如果沒有意外,他們這個身份一輩子都不可能改變。《長安十二時辰》中地下城的城主葛老原本就是昆侖奴,先被賣到平康坊的青樓當仆役,幾年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主人為他脫去了奴籍,后來甚至建立了地下城并且當了城主,一手掌握著長安城里所有最見不得人的事情。當然,像葛老這樣的成功經歷,其他的昆侖奴是想都不敢想的。
《牛車出行圖》里那位牽著牛車的昆侖奴,看起來性情溫和,謹小慎微,任勞任怨,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他們,生活境況十分悲慘,甚至無權決定自己的生死。這組雕塑的的原型來自于章懷太子墓的壁畫《客使圖》。章懷太子李賢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太子李弘猝死后被立為皇太子,后來以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改立睿宗李旦為帝后把持朝政,不久命令左金吾衛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李賢住宅,以防他謀反。
到巴州后的丘神勣將李賢囚禁別室,逼令他自殺,死時年僅29歲。唐中宗神龍二年以親王禮將李賢陪葬乾陵。1971年考古工作者對李賢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50多幅壁畫,共計400多平米。其中最著名的壁畫之一就是這副《客使圖》,又被稱為《禮賓圖》,共有兩幅,分別畫在墓道的東西兩壁上。李賢墓東壁的《客使圖》。
這幅畫最廣為人知,還上了中學歷史教科書圖源網絡東、西每幅畫各有6個人物,這12個人物的身份,成為歷來研究和爭論的重點。東壁畫左側的三個人是唐朝鴻臚寺的官員,他們頭戴介幘,身穿闊袖紅袍,手持笏板,氣度沉穩、神情肅穆,正在商量著具體的接待事宜。最左邊這位禿頂的使臣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紅袍,腳蹬黑靴,目前普遍被認為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
中間的這位面龐圓潤,須眉清晰,頭戴一頂尖狀雙羽紅色小冠,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目前對他的國籍還有爭議,但大致都位于東北亞一帶。右邊那位距離稍遠的使節,根據他帶的皮帽的樣式,目前普遍認為他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室韋族或靺鞨族的使者。
墓道西壁的《客使圖》雖然知名度沒有另一幅高,但是整體布局卻大致相同:也有六個人,右邊三人是鴻臚寺的官員,左邊三人是外國使節,這三個使臣從長相、裝束、神態等各方面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拱手躬身、謙恭謹慎的態度卻相對一致。關于這幅畫的具體細節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這兩副《客使圖》作為鎮館之寶現在收藏在陜歷博壁畫館,是極為珍貴的唐代壁畫珍品,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這次通過雕塑的形式復原出現在廣場上,成為大唐盛世“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最為直觀和真實的寫照。以上三組雕塑脫胎于畫作,而三組“胡人牽駝俑”雕塑則來自于出土的唐代陶俑。先來看這件雕塑。它的原型是旁邊的這件“彩繪胡人牽駝俑”。這件陶俑1974年出土于咸陽市契苾明墓,現在珍藏在陜歷博。這個胡人頭扎幞頭,凸目圓睜,闊鼻大口,留有蓬松的絡腮胡須,身著翻領袍服,外套毛皮坎肩,下穿紅色窄腿褲及皮靴,右手半握拳呈牽駝姿勢。
再看這位袒胸露腹的胡人,其原型是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釉袒腹胡人俑”。他頭發中分,發辮在腦后,身穿綠色及膝翻領毛皮袍,袒胸露腹,下穿綠色窄腿褲,腳蹬赭色尖頭靴。他穿的這件皮衣,毛面朝里,保暖性很強,價值不菲,很像李白在《將進酒》中所說的價值千金的“裘衣”。最后一位胡人雕塑的原型,來自于西安韓森寨出土的“三彩胡人牽馬俑”。這位胡人身穿窄袖胡袍,眉骨、顴骨較高,酷似波斯人,雙手握拳作執韁牽馬狀。這本來是一件牽馬的胡人俑,但為什么他旁邊的馬卻變成了一頭駱駝?
廣場上還有一組“玄奘取經”雕塑。疑問也隨之而來:玄奘大師和小雁塔有什么關系?小雁塔的建造初衷和大雁塔一樣,是為了存放義凈大師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佛像和舍利,唐中宗景龍年間建成,這一年玄奘已經去世半個多世紀了。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則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也比玄奘在世的時間晚了二十多年。此外,義凈在薦福寺的佛經翻譯和佛學研究以律宗為主,而玄奘則是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人物不一樣,時間對不上號,佛教宗派也不相同,玄奘和小雁塔、薦福寺并沒有什么關系,把玄奘取經的雕塑放在小雁塔和薦福寺周圍,實在有些牽強。
如果沒有指名道姓這個雕像就是玄奘的話,放在這兒也無可厚非,畢竟義凈大師也去天竺取過經。但是這個雕像偏偏是有原型的,而且它的原型被明確稱作《玄奘負笈圖》。目前,洛陽的龍門石窟、印度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等不少地方的玄奘大師塑像,都以這幅畫像為原型。首先,建議將“玄奘取經”雕像替換成義凈雕像。義凈的知名度雖然沒有玄奘高,但是也是和玄奘并列的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論貢獻,義凈并不比玄奘少。
玄奘走陸上絲綢之路到天竺取經,義凈走海上絲綢之路到天竺取經,玄奘回來后建了大雁塔,義凈建了小雁塔,玄奘寫了《大唐西域記》,義凈寫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義凈所在的薦福寺和玄奘所在的大慈恩寺都是長安三大佛經翻譯中心之一。因此,在小雁塔南廣場為義凈大師塑像,合情合理,實至名歸。比如這一組“乘轎出行”雕塑,一位貴婦端坐在轎子中,周圍有七個人,四個男侍從抬著轎子,兩個男侍從扛著木撐,后面還跟著一位手捧東西的侍女。
對于它的原型,雖然我查找了很多唐代繪畫、唐墓壁畫、敦煌壁畫以及出土文物,但是依然沒有找到出處。在沒有介紹的情況下,這組雕塑原本想要傳達的歷史文信息已經大打折扣了。再次、“客使圖”雕塑的擺放位置有待調整。章懷太子墓道東壁的《客使圖》,六個人所站的位置和相互之間的距離都是固定的。但是廣場上的雕塑卻并沒有將三位使節和鴻臚寺官員放在一起,而是將他們和其他兩組不相關的“胡人牽駝俑”雕塑放在了一起。
不僅破壞了雕塑的完整性,而且將具有真實原型但豪不相干的人物搭配組合,不僅對所要傳達的歷史信息有錯誤,而且很容易引起誤解。希望后期會有調整。最后,“虢國夫人游春圖”雕塑多出來的一個人是誰?在張萱的原畫中,共有九個人騎著八匹馬,前面三人引路,后面五騎跟隨。但是廣場上的雕塑卻有九騎,多了一位騎馬的穿紅色衣服的侍女。
不知是怎么出現的?西安吹過的風都是歷史,腳踩的地都是文化,這塊土地厚重的文明積淀遠超我們的想象。小雁塔南廣場的這批栩栩如生的雕塑,讓那個氣象萬千的時代來到了我們面前,關于它們背后的故事以及這座城市的歷史,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