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浦鑼鼓、江南絲竹、浦東說書、松江顧繡、奉賢滾燈,個頂個,名頭響著呢!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是上海市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盛行于上海、蘇南、浙西一帶,是嘉定地區的重要樂種之一。樂隊主要是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云慶》、《行街》等8首,號稱"八大名曲"。
江南絲竹的樂隊一般有七八人,少的話只有三五人。江南絲竹樂隊編制也是很靈活的,二胡、笛子是主要樂器,一些上海的鄉村樂隊的演奏,還會加用大件打擊樂器。奉賢滾燈奉賢滾燈起源于江南橋鄉——上海奉賢的西南一帶,相傳至今已流傳了七百多年。滾燈的前身是筑塘填海用的大竹筐,經歷歲月洗練,演變成為聲名遠揚的滾燈藝術。滾燈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漢族傳統藝術,整套滾燈舞蹈表達了歡慶喜悅的心情,是漢族民間節慶歡樂經常運用的藝術形式。
尤其是元宵節燈會的滾燈舞蹈,到了夜晚燈火通明,極其有節日的氣氛。滾燈在選材上也非常講究,最好是5年生長期以上,大寒季節的毛竹,溫度低的時候毛竹緊密,肉質厚。傳統的滾燈重60斤,有11套舞蹈動作。有“文燈”與“武燈”之分?!拔臒簟眱惹蛴么蠹t綢包裹,象征喜慶,一般用于祭祀、賀高升等活動;“武燈”內球用黑色綢布包裹,象征彪悍,一般用于競技比賽等活動。男女滾燈表現的藝術美感也不盡相同,女子滾燈體現江南美,男子滾燈體現沿海民族的粗獷。花籃馬燈舞花籃馬燈舞最早在新浜一帶被叫做“串馬燈”,是以馬燈和花籃道具命名的,一般是在元宵節慶廟會中才表演的。
串馬燈的起源,沒有確切資料的記載,早年新浜鄉村,到了元宵節有串馬燈的習俗,但串馬燈的來歷,則傳說不一。有說是紀念明末李自成戰勝官兵的,也有說是清乾隆年間,新浜與楓涇地區賭博盛行,當時有人以反對賭博,創造了一種燈舞,取名為“串馬燈”,由村民集資組織燈隊。串馬燈還給新浜地區帶來了“山歌馬燈鄉”之美稱。建國前,全鄉每村都有串馬燈,逢元宵佳節,村村組織燈隊。
一般每夜串一個村,村小收燈早,村大就通宵達旦,串完為止。整個活動要持續至正月底才收燈結束。初期的串馬燈只有四馬四花籃,后來經過民間藝人的充實,出現了六馬六花籃、八馬八花籃,甚至兩支燈隊混合會串的情景。月浦鑼鼓月浦鑼鼓,可以說得上是月浦特色文化的標志。它起源于清朝中期,流傳在月浦和羅店等地區,最繁盛的時候,僅僅月浦民間就有15支鑼鼓隊。小辰光,逢著節慶的時候,可是少不了鑼鼓表演的。今朝的月浦鑼鼓,不僅多次在國際、市、區的文化活動中亮相,而且還成為上海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最早月浦鑼鼓的形式是八仙對鼓,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寶鋼的建設,全國各地的冶建單位匯集到上海寶山,月浦傳統鑼鼓融合北方威風鑼鼓、山西太原鑼鼓、四川鬧年鑼鼓形成了新的海派鑼鼓。
不僅擴大了樂隊編制,創作了新曲目,更是走向了舞臺,新加入的大鼓、排鼓、十面鑼、銅響器等,大大增強表現力,氣勢磅礴,恢弘精彩!滬劇滬劇的前身是花鼓戲,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是松江地區極受歡迎的戲劇了。之后漸漸在松江形成了許多職業的或半職業的民間演出團體,經常在農村搭臺演出。
19世紀80年代進入上海城區及租界后,見灘簧深受市民歡迎,便將這花鼓戲改稱灘簧、本地灘簧,簡稱“本灘”。1914年,本灘改稱“申曲”,1941年又改稱“滬劇”。但在松江民間還是稱之為花鼓戲,或花鼓戲、灘簧、申曲混稱。
由于土生土長,極受民眾的喜愛。浦東說書浦東說書是上海市的漢族說唱藝術,起源于黃浦江以東包括川沙、南匯、奉賢在內的“浦東”。除了在上海老城廂演出外,也曾流傳到浙江平湖、嘉興等地。浦東說書又稱滬書、農民書,因單手擊打鈸子又稱鈸子書、唱單片和敲刮子,是上海僅次于"滑稽"的大曲種,為極具鄉土特色的漢族傳統曲藝。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派黃楊木雕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品,于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市徐匯區初步形成。海派黃楊木雕的特點是中西融合:將西方素描技法、線條表現和雕塑技巧與中國傳統雕刻技法相結合,利用黃楊木的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態取材。
黃楊木料為乳黃色,作品上漆的初期呈姜黃色,逐漸會轉變成橙黃色,雕成的時間愈久,顏色也會越深,最后會變成紅棕色,有種古樸典雅的美感,很是珍貴。顧繡明代崇禎年間《松江縣志》記載:“顧繡,斗方作花鳥,香囊作人物,刻劃精巧,為他郡所未有。”縣志里記載的顧繡,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區的顧氏家族,是最富上海本地特色的民間刺繡,也是江南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繡藝流派。顧繡從一開始就有別于蘇、粵、湘、蜀四大名繡,它專繡書畫作品,它把宋繡中傳統的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以針代筆,以線為墨;
以名跡作藍本,以絲線作丹青,這個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堪稱是高雅的藝術品。海派剪紙藝術中國的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幾乎各地都是有的,南北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作為窗花裝飾,或用于實用圖案。上海的剪紙在造型和手法表現上,吸收了北方剪紙粗纊樸實、線條奔放的特點,又揉合了南方剪紙纖細秀麗、線條流暢的特色,形成了構圖豐滿、線條簡練、形態生動的海派剪紙藝術風格。上海剪紙藝術大約出現在十九世紀,當時的門箋、鞋花、繡花樣上是常有的,在一百年多年的歷史演變中,上海剪紙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海派"風格,在中國剪紙這一傳統技藝中具有相當地位。
2005年,海派剪紙還被上海市經委同意認定為上海市傳統保護技藝。這些非遺的傳統藝術形式,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結晶,或高雅,或通俗,在歲月長河里被淘洗,以其精華流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