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部國際2022年元月新春拍賣將于北京時間2022年1月25日及1月26日時舉槌,本次拍賣共設5大專場,近600件精品,品類包含中國書畫、精品瓷雜、佛教藝術品等,生貨云集,值得欣賞!凈瓶本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后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于云游四方時貯水、飲用、凈手、漱口。造型大致有雙口和單口兩類,質地有陶瓷和金屬等。本器造型為管狀細長頸,直唇口,口沿下方出輪狀沿,頸肩處有一道凸弦紋,肩部出上揚的盤口,圓腹,高圈足,足沿外撇。周身敷白色化妝土后施低溫綠釉至下腹部,釉面光亮,底部裸露胎骨。
整器綠釉清新悅目,別具一格,是見證唐代佛教思想文化風尚的經典器物。此件青磁碗是南宋龍泉窯的作品,口徑13厘米,侈口,收腹,圈足,形似斗笠。胎底正圓,胎形勻稱,胎質細堅,通體施青釉,光素無紋,釉色青綠,滋潤勻凈。整器形制簡練,器形優雅,線條流暢,輪廓柔和清淡,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本壺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圈足底無釉。壺身造型獨特,設計巧妙,秀美端莊。在壺身一側從頸部到底部攀附著一條矯健的長龍作為壺柄,龍尾緊貼著壺腹,龍身上布滿鱗紋,整個龍柄被塑造得既生動又傳神。正中兩面開光,用堆貼、刻花等裝飾技法,飾有連珠花卉紋,祥云紋和卷草紋等圖樣,紋飾立體,工藝講究,層次多而不顯繁瑣。本件龍柄壺整體華縟精美,堂皇莊重,為元代瓷器中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完美器物。本品精致小巧,高僅4厘米,盞為束口型,深弧壁,小圈足,修足規整,造型線條流暢。
除了底部之外,整體都涂有漆黑釉層,露胎相對較少。茶盞釉質肥厚,釉質剛潤,釉色烏黑,釉中所現的“油滴”狀結晶斑,隨光線角度變化可產生光暈,燦若星云,精美絕倫。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復燒制、鍍金、打磨制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此銅胎掐絲燒琺瑯盒呈長方形,子母口,合頁開合,下承四足,外部為黑地,滿繪百花纏枝紋樣,內部及底部以藍色琺瑯釉為地。
盒蓋中央繪太平有象吉祥圖樣,四角裝飾纏枝花卉紋,枝葉綿延,花枝纏繞,精美萬分。此盒釉色純正,圖案豐富,色調搭配和諧,掐絲技法嫻熟,線條簡練流暢,圖案布局疏密有致,為清代掐絲琺瑯精美之作。明代龍泉窯盛產大器,石榴尊可謂其經典造型,其因撇口,長頸,圓腹,形似石榴果實而命名。此件拍品敞口,寬沿外翻,口沿處貼乳釘,頸中部箍飾凸棱,圓腹,并以雕劃刻貼等工藝裝飾器身。
圈足寬厚,胎骨厚重,器式敦厚端正而不失優美大方,通體施青綠色釉,釉水豐厚滋潤,紋飾精美簡約古樸,是一件精美的瓷器。此壺式借鑒于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質器皿,壺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稱“僧帽壺”。瓷制品始見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景德鎮御器廠曾大量燒造僧帽壺,其中以白釉和紅釉制品最為名貴,清代康熙朝曾仿燒。
此壺壺口僧帽式,束頸寬流,豐肩曲柄,器身圓弧,鼓腹,瘦底,圈足,造型壺身一側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柄設云頭隔板。相對的另一側出鴨嘴狀流槽。通體施甜白釉,胎質堅實,釉色純素潔白,質地凝厚,恬靜瑩潤,優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與本品同類的僧帽壺,可見于北京故宮所藏一例,源自清宮舊藏,錄于故宮博物院。本器撇口長頸,下腹垂鼓,圈足外撇,通體施白釉,頸部飾以蕉葉紋、纏枝花紋以及靈芝云紋,腹部以青花繪芭蕉竹石圖。此拍品器型周正俊秀,外形線條流暢優美,釉面光滑瑩潤,青花發色濃妍深沉,紋飾描繪細膩,芭蕉蘭竹生于奇石之間,俱見神采,生機盎然。
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燈籠瓶,顧名思義,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于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時期,寓意福氣滿盈。器型一般為敞口、短頸、直筒腹、脛內收至足外撇,另有一種大口、粗頸、筒形腹、腹下微斂、高圈足。有的頸兩側附耳,常見有青花、釉里紅、粉彩、爐鈞釉等品種。本件拍品造型新穎,呈微撇口,短頸,直筒腹,圈足外撇,肩頸處均勻分布四個半圓形耳。通體以青花繪制纏枝西番蓮紋飾,枝蔓纏繞,花葉翻卷,密而不亂,有福壽長慶之意。底部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琮式瓶為清代官窯的經典器型,從宋代起開始燒制,是仿照商、周玉琮加以變化而燒成的一種特殊器型。其外壁有素面和堆貼八卦紋兩種裝飾之區別,本件拍品的裝飾紋及為后者,亦稱“四方八卦瓶”,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本件拍品圓口,短頸,平折肩,四方體,圈足。形制凝重敦厚,胎體厚實,腹部四面突起八卦紋,通體施粉青釉,色澤凝潤,釉質肥厚,自然高雅,頗有官窯風范,底落“大清同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本碗為扎古扎雅碗,碗呈墩形,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壁通施金彩,釉層厚勻,金光璀璨。外施木釉,木質光潤,色彩鮮艷,木紋逼真。器形規正挺括,工藝精湛有嘉,是同類瓷器中難得的珍品。扎古扎雅木碗以樹癭制成,材質珍貴,為西藏地區貴族飲用奶茶、青稞酒之用器。
清代從康熙時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進獻此種根瘤碗以賀春喜,成為慣例。本件玉壺春瓶,撇口,直頸,溜肩,梨形圓腹,底呈圈足,足削平外露胎質。此瓶器形飽滿,曲線流暢,線條優美。全器通體施青釉,胎質細膩,釉色瑩潤如玉。從釉面質感和胎骨特征來看,為明代龍泉窯制品。其制作考究,品相全美,保存至今,極為珍貴。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后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明代的玉壺春瓶相較前代,圓腹漸趨豐碩,瓶頸加長,重心下移。明初時的龍泉青瓷,品質依舊較高,宮廷曾多次派人赴處州監燒龍泉青瓷,以供皇室使用。這一時期的龍泉青瓷,除去國內使用,還大量外銷,是當時主要的外銷瓷之一,其中玉壺春瓶是占比較大的一種器型。十八子,一般選用十八顆圓珠,中間加精致大氣的母珠、三通和墜腳組成,故又稱為十八子。原本是握在手中念經計數的工具,屬佛珠的一種。清代以來,因材質、色澤、雕工精美,手串已成為文人祈福納祥、把玩珍賞之物,也是互相饋贈的禮物佳品。
此件十八子手持由沉香珠,翡翠隔珠,珍珠及碧璽墜角串聯而成,主珠為上等沉香,珠體圓潤,大小相若,間有翡翠隔珠兩顆,其下結珠與翡翠佛頭相連。佛頭左右栓有絲線連接水晶背云及綴角,并飾以小粒珍珠,其紋飾刻畫細膩,獨具匠心。此件手持質地深邃晶瑩,潤澤明朗,質感濃重,古樸清雅,精美脫俗,不可多得。駿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繪畫及雕塑中經常出現的題材和內容,表達了一種努力爭先的精神,是中國人不甘于后的人生態度的體現。
本件拍品為高浮雕駿馬圖,工匠巧借石頭的形態及色澤,因石造型,因形造意,以大寫意與細微寫實相結合的手法雕刻出兩匹駿馬奔馳的形態,駿馬神態飛揚,主體突出,造型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銅包銀是指匠師將銀壺外面再包一層合金,運用不同金屬材質的效果反差,達到互相碰撞融合的強烈視覺效果,做工復雜,程序繁瑣,對技術的精準度和對藝術審美的要求極高。本件銀壺造型精致秀麗,用料考究。壺身以銅打造而成,點綴浮雕銀制花卉紋飾,光澤上結合了銅的古樸與銀的皎潔,美感極強。
并運用鏨刻等多種金工技法,浮雕花苞摘鈕再配以花朵紋飾,整體構圖參差有致,比例協調,為明治金工茶具的精品之作。鏤空銀薰球是一種銀制球形薰香器。球中心有燃香的香盂,由兩個持平環支起,安裝時使通過盂身的軸與內外兩環的軸互相垂直并交于一點。在香盂本身重量的作用下,盂體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無論薰球怎樣滾動,香火總不會傾灑,它的作用原理與現代航空陀螺儀的三自由度萬向支架相同。
據《西京雜記》說,西漢末年長安巧工丁緩制作出“臥褥香爐”,其制“設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可見它的構造與薰球相似。本件拍品為明治精工滿雕鏤空牡丹花卉紋樣,花蕊處為銀鎏金,精美非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全器作牛馱燈盞的造型,通高18.5厘米,其結構可分為燈座、燈盞、煙道三部分,燈盞及煙道已軼,僅存燈座。燈座為一頭佇立狀的黃牛,體型肥碩,神態憨厚,蹄足短矮,雙目圓睜,雙耳聳立,低首俯視,口張開狀,似乎正在鳴叫,腹中空,牛尾卷曲螺旋上舉,整個造型顯得雄健強勁,威武穩重,線條富有韻律感。
參閱:南京博物院這是一尊極為精美傳神的音菩薩立像。整尊造像高貴典雅,慈悲莊嚴,大氣舒展,菩薩閉目立于蓮臺之上,神態深沉安詳,容姿華貴莊嚴,面部寬額潤頤,慧目微闔,神韻莊嚴。佛像身披瓔珞,臂挽綬帶,手腳皆有釧飾,右手為拈花造型,左手持凈瓶,赤足立于蓮臺之上,衣紋流暢,飾品繁復精美,刻劃精細。
瑞鳥葡萄的造型是唐代中期極為流行的一種銅鏡紋飾,這種繁縟富麗、花團錦簇的裝飾風格體現了盛唐時期的富裕繁榮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此面鎏金銅鏡為圓形,直徑11厘米,伏獸鈕,一圈連珠弦紋高圈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圍繞獸鈕環飾五只瑞獸,姿態各異,在葡萄枝蔓間嬉戲,外區為神態各異的雀鳥和蜂蝶飛翔棲息于葡萄枝蔓之間,鏡緣處裝飾一圈如意紋。
此面銅鏡鑄造極為精致,鳥獸造型生動,神態各異,眉眼、羽毛等細部刻畫的纖毫畢現,細致入微。紋飾繁縟富麗,細致生動,金光璀璨,品相完美。能食空行母實際是護摩爐之頂,作望天吼狀,據說此尊能吞食一切不潔之物,創造一個清凈境界,從而賜福于人們??招心割^戴五骷髏冠,仰面朝天,張口獠牙,三目圓鼓,表情夸張,肌肉表現寫實生動。耳際有S形繒帶飄逸,肩披帛帶,身飾瓔珞,雙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執鈴,右手執杵,曲腿蹲坐。下承圓形仰蓮座。整體造型生動,制作精良,鎏金工藝精細,金水燦燦,包漿厚潤自然,供奉佳品,值得收藏。
在藏傳佛教中,長壽佛、尊勝佛母、白度母被認為是福壽吉祥的象征,稱為“長壽三尊”,是西藏諸多寺廟中常見的佛像組合形式。藏傳佛像長壽佛為一面二臂,盤發成髻戴五佛寶冠,上穿天衣,下著綢裙,身佩珍寶瓔珞,具足一切報身佛的種種莊嚴,雙手結禪定印于膝上,托長壽寶瓶,雙足以金剛雙跏趺安住于蓮花月輪上。本件佛像呈坐姿,左手結與愿印于膝前,右手作施無畏印,手指失軼,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肉髻磨光,平緩無發紋,上身外穿僧祗支,衣物造型呈U型對稱分布,衣紋線條簡潔流暢。佛座為四方臺,造型簡單。
此盤木胎朱漆,為長方形,內外均雕卷云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坦A潤,盤底髹黑漆,全器漆色明亮,色彩純正,布局層次分明,雕刻有力,刀法渾厚宛轉,藏鋒不露,磨工精細圓潤,是一件佳作。剔犀俗稱“棗兒犀”,北京、山西又稱其為“云雕”,日本則稱之為“屈輪”。剔犀漆器在宋、金時期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剔犀雖屬雕漆范圍,但多不雕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而是以云紋、幾何紋等為主,目前所見多為清代及民國時期的作品,明代器物極為少見。竹制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中葉,竹刻藝術品逐漸受到文人所喜愛,成為文房賞玩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器為清代竹根雕松樹紋杯,直徑13厘米、高10厘米,由一整塊竹根雕刻作杯的造型,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竹雕藝術品。杯的整體造型隨竹根的粗度而定,敞口平足,外壁一周采用高浮雕、鏤雕的技法,雕出蒼翠古松。古松枝干盤曲在杯側,以陰刻線刻出橢圓狀針葉,樹干上癭瘤畢現,其刀法快利,磨工圓潤,手工精湛,包漿醇厚。竹簡,指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后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本卷為京都興福寺永恩具經的經典寫本,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五十六,首尾完整,長773厘米。卷末有朱筆題記“句切了永恩”。卷內有硃砂句讀、硃聲點,間以墨筆標注日語發音。通卷楷書謹嚴不茍,書者用筆嫻熟,提按變化豐富,轉折連帶間尤顯靈動自如,結體端莊秀麗。按日本天平朝屬于奈良時期的圣武天皇時代,與唐玄宗統治時期大致相合。當時日本舉國全面唐化,努力向同時代的唐王朝學習中國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到達了文化鼎盛時期。
因此這件天平寫經就呈現出盛唐時代崇尚華麗的時代風貌,為天平寫經之精品。所謂的“永恩具經”,是指“興福寺藏司永恩發大愿收集天平時代及平安初期所寫各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成全套。并于貞永年間對所搜集到的全部《大般若經》六百卷進行圈點,包括朱句切點、朱聲點、字音墨筆仮名點。”《日本古寫經綜鑒》有詳細著錄。后人簡稱“永恩具經”或“永恩經”??上М敃r的六百卷完整的《大般若經》,因時代久遠和歷遭兵燹之災,此類完整的古寫經在全世界今藏不超過四十部,多秘藏于各大博物館中,民間傳藏甚為珍罕。
現京都博物館所藏同類永恩具經二卷,均為日本指定重要文化財。興福寺源起于日本大化時期天智天皇八年,當年藤原鐮足之嫡室鏡女王繼鐮足遺志,于山城山階村陶原建立山階寺,安置丈六釋迦像。此即本寺濫觴。天武天皇元年將此寺移至大和高市郡廄參,改稱廄參寺。和銅三年,遷都平城京之際,藤原不比等復移寺址至現地,且易名為興福寺。此后,隨著藤原氏之隆盛而興隆,成為南都七大寺之一,并為法相、具舍教學之中心道場,人才輩出。平安時代,兼管春日社,威勢更盛,擁有龐大之莊園與僧兵。
寺院現存國寶、重要文化財級之貴重文物多達百余件。藏司指管理藏殿之藏主,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而貞永年間指平安朝后期圓融天皇貞元至花山天皇的永觀年間,相當于我國北宋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