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馬改戶|1928年生于陜西省彬縣。1949年考入西北軍政大學軍政學院學習;1953年畢業于西北藝術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并留校任教。1956年被西安美術學院選派考入中央文化部主辦的、由蘇聯雕塑專家尼·尼·克林杜霍夫任教的雕塑訓練班深造。先后從事雕塑藝術教學和創作四十余年,曾任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全國雕塑學會、陜西省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曾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8年雕塑訓練班畢業創作《老羊倌》曾在北京美術館展出,并同時刊登于《人民日報》《美術研究》《新觀察》等報刊。分別于1965、1969、1975、1976年受邀參加延安革命紀念館、新疆自治區成立十周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十周年和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等大型雕塑創作活動。1979年《周總理半身像》參加“慶祝建國30周年美展”。
1981年《宋慶齡和兒童》參加“慶祝共產黨成立60周年陜西省美展”。1985年木雕《三原于右任》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獲銅牌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7年花崗巖群雕《絲綢之路》參加“第二屆全國城市雕塑作品展”獲優秀作品獎。1988年《楊虎城將軍紀念像》立于楊將軍家鄉蒲城堯山中學。
1989年《齊白石》鑄銅頭像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1996年《西漢伏波將軍馬援騎馬銅像》立于海南省。1997年《牛鼎》參加“慶香港回歸中國藝術大展”。2000年百米大型浮雕《唐韻》立于臨潼區中心廣場。2002年與時宜合作的《奔牛》入選“中國西部風·全國雕塑巡展”。2003年與時宜合作創作大唐芙蓉園《麗人行》群雕作品。
2004年與時宜合作的《張思德胸像》被延安紀念館收藏。從藝幾十年來,曾獨立創作完成多件雕塑作品,并不斷進行各種材料與工藝形式的探索研究,進入中老年后,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尤其是漢唐雕塑產生了很大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和學習并將心得體會付諸實踐于作品創作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版有《馬改戶木雕作品集》《馬改戶雕塑作品集》《馬改戶、時宜雕塑合集》。個人業跡被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和《陜西英?!芳?。作品欣賞群雕《絲綢之路》紅色花崗石/5000×700×300整組雕塑由六人、大小十四峰駱駝、兩匹馬和三只長毛狗組成,采用陜西本省紅色花崗石雕刻,共用石料350余立方,由760余塊半立方米大小的石塊刻制組裝,歷時三年創作完成,表現了整個駝隊滿載絲綢、瓷器、茶葉、鐵器等物,即將啟程西行,進行經濟文化友好交流的浩蕩場景。
1987年落成于西安市蓮湖區大慶路,為西安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群雕《絲綢之路》古都長安不僅是歷史上十三個王朝建都之地,也是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漢唐時期,由于國家的富強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發展,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名貴的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后來人們便稱其為“絲綢之路”。它溝通中西長達一千多年之久。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群雕《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群雕的構圖設計中,我借助非常富有節奏感、流動感很強的沙梁子輪廓線的感受和印象以及塞外古城的殘垣斷壁形象特點進行造型設計。
為了表現長途跋涉的感覺,我特意把構圖一字排開,強調一個“長”字,并根據駝隊的走路姿態,進行了疏密結合和高低起伏的變化,加強駝隊外輪廓線的節奏及運動變化,給人以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的運動聯想和形式美感。為了突出這一藝術效果,我吸收了漢唐石刻的表現手法,對重疊的駱駝、駝背上的貨物以及衣紋裝飾、道具等細節,進行浮雕壓縮,增強其整體效果,使其藝術風格富有漢唐特點,和古都西安協調一致。為使總體影像鮮明,避免像一堵墻壁,我吸收了我國園林山石的“露”“透”手法,在駱駝腿部中間留出了幾個形狀各異的洞。
由于雕塑建在兩條路中間的林帶里,這樣就使觀眾在觀賞雕塑的同時,還可看見對面的車輛人流,從而使駝隊和來往人流渾然一體。群雕《絲綢之路》群雕里的幾位少數民族人物形象,是我四十年前在新疆創作《民族大團結》時,對各個不同民族的觀察研究和記憶。我選擇了形象特征比較鮮明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族老人和哈薩克族少年為依據,來創作“胡商”形象。
駝隊里的小駱駝和長毛狗等細節是我小時候的生活感受。我家住在原絲綢之路即西蘭公路邊上,家門口下面就是騾馬大店,經常有過往的商隊夜宿,他們帶的狗是為夜間看守貨物。由于長途跋涉,在途中常有產小駱駝之事發生,小駝出生后必須由母駝帶著,不能丟棄,否則母駝會生氣不走,使整個駝隊無法啟程。在我創作初稿時,突然想起了兒時這些印象和感受,于是便在構圖中增加了兩頭大小不同的幼駝和幾只長毛狗,這樣就增加了雕塑的可看性,也符合生活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