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
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傳統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傾注了個人的理念訴求與情感表達,觀眾通過觀賞作品的過程中被作品的精神力量所觸動,引發共情、思考、啟發與感動,與藝術家完成心靈的對話與交流。
但是,傳統藝術中,這種對話與交流往往是單向而有邊界的,主要是由藝術家借助作品推向觀眾的,觀眾的情感迸發是作品所觸動的,而且很難超出作品主題所表達的指向范疇。而裝置藝術,則通過現成的工業化產品來對觀者造成直接感官刺激,讓觀者參與其中,與藝術家對話,甚至介入主觀的再創造。如同上面安東尼·強森所說的,裝置作品本身僅僅是一個容器或文本,內容物卻是由“作者”和“讀者”來放入或書寫,而且可以是千變萬化的。
一是藝術家自身的理念表達與情感抒發。這一點與傳統藝術是一致的。無論藝術家的創作是有明確主題還是無主題,有明確的理念訴求還是無意識的元素堆砌,必然是藝術家勞動的產物,必然凝聚了藝術家的情感與心聲,即便藝術家自己也不清楚所要表達的是哪一種情感,哪一種心聲。另一方面,觀者在觀賞作品時,無論對作品是喜好還是厭惡,都不可能心如止水,都會有所觸動,都會產生聯想、啟發、激動、甚至鄙棄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必然能夠引發情感的張發,這與傳統藝術也是一樣的。
裝置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不同之處在于,裝置藝術常常是非再現性的,也就是沒有明確地再現自然世界的具象特征,沒有直白的主題表達,多數裝置藝術品甚至連作品名字也是無明確意義的,而只是創建了一個沉浸式的環境。即便有時候作品也是呈現具象的特征,但主題表達卻已經異化了。
觀眾沉浸于作品環境中,從自己的主觀經驗去判斷、理解、體會、感動,從而產生心靈與情感的起伏與抒發,并且不同的觀眾,所獲得的體驗與迸發的情感可能是不一樣且不斷變化的,而且,觀眾甚至可以對作品進行觸摸、互動、直至調整及改變,每個人都進入了一個主觀再創造的過程。有人說,“裝置藝術是人的內心感受的視覺化,并在真實的時間和空間里以三維空間的形式呈現”,而這種視覺化的內心感受,既包括了創作者的內心感受,也包括了觀眾的內心感受,這就是裝置藝術“情感”的本質含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裝置藝術常常是新型發展成果的折射與體現,新型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成就,例如電影、電視、網絡互聯、錄像、錄音、投影、聲光電氣香特效、、等等的引入,使裝置藝術作品呈現出紛繁多彩,千變萬化的形態,與觀者的互動交流更加密切,提供給觀者全方位、多感官的刺激,使觀者的感受更加沉浸,觀者的感官感知環境也從實體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主觀創造機會也有了更多的場景、維度與可能性,也有了更加層出不窮的變化與發展,并賦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定義與理念表達,這些定義與表達甚至是因人而異,千人千面的,或許這就是當代藝術的主要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