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麗君顧名思義,“客家小鎮”景區功能之一是展示客家文化。穿過客家小鎮高大巍峨的牌坊后,我與友人開始了客家文化體驗之旅。踏上石板路,依山而造的浮雕墻,如一幅長長的畫卷徐徐展開,吸引著我們緩緩移步,細細賞讀。這些浮雕墻,有“福”“囍”字雕,有蓑衣斗笠、犁耙風車等農事工具雕塑,有奉茶、講古、講伢啥等客家趣味雕塑,有過年、過番、教子等客家文化雕塑,還有介紹鹽焗雞、仙人粄等客家特色小吃雕塑…數十個浮雕墻,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涵蓋了客家鄉風、民情、節禮的方方面面,也體現了客家人世代“崇文重教,耕讀并重”的優良傳統傳承。
在浮雕長廊上,我們還驚奇地發現,每一個浮雕旁邊都釘著一個長方形金屬片,上面有一個二維碼。出于好奇,我站在一個主題為“學步”的浮雕前,打開掃碼功能,手機上立即顯示出一個關于“學步”的頁面,有圖片、文字介紹,并且拓展開來闡述“學步是母親帶我來到人間,教我走路教我做人,一直送我走出圍龍屋的成長過程”。圖文下面,還有語音解讀。掃碼展示景點內涵,打造“智慧旅游”新標桿,滿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真是一舉多得。細細欣賞完浮雕墻,我們穿過“夢里客家長廊”字樣的涼亭緩緩上行。長廊為木制,左手邊的廊柱上掛著長條木匾,刻著許多格言警句、民諺俚語。
右手邊是一長排紅色的架子,架子上擺放著75面紅色大鼓,每一鼓面上都寫有傳統四字吉言,如“福如東海”“永結同心”“金榜題名”等。我們忍不住伸手輕擂鼓面,“咚咚”聲回響在山谷,也表達著我們希望鼓面上那些吉言能夠得到實現的祝愿和心聲。站在“阮郎歸”涼亭前面的平臺欄桿旁,我們深呼吸一大口清新空氣,向下俯瞰,幾十棟各式客家民居盡收眼底。
從屋頂可以看出民居建筑的大致風格,圓形的、方形的、圓方組合的…它們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谷中、山崖下、竹林間,勾勒出客家人生活的圖景。不少比建筑物還高的樹木伸出枝條,像父母親張開寬厚的大手,無怨無悔地為孩子們遮風擋雨。有些民居的墻壁上,爬滿了綠藤,仿若給房子穿上了綠袍,為建筑物平添了幾分古樸雅致。
爾后,我們原路返回,走進步行街,近距離鑒賞一棟棟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客家民居。飛檐落燕,黛瓦留苔,木門或鎖或開,讓我們有一種想進去探秘的沖動。我們想象著在屋內,客家鄉民依山而居、勞作生息的人情味、煙火氣。每天,伴著雞鳴犬吠,他們或挑擔而出,或荷鋤而歸,或坐在門檻上看雞鴨爭食,或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打個盹,日子簡單又實在…
每到一處,我一邊駐足靜賞著每一個院落,一邊浮想聯翩。這些民居不僅整體精心打造,完整呈現客家民居的建筑風格和房屋樣式,其藝術性還體現在裝飾工藝上,門楣、窗欞、屋檐、廊柱等細節也被細心雕琢,可見形形色色的繪畫、雕塑、木刻、詩詞楹聯等。
框架、結構與細節構成了客家建筑獨有的特色,它們雖歷經如煙歲月,仍傳遞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昭示著客家人的人文素質。欣賞完客家民居建筑群,我們來到廣場。向前遠眺,但見兩邊青峰相對而出。兩邊的山壁上,盤古巨型雕塑和飛天觀音銅雕相對而立。左邊的盤古大神,目光如炬,壯碩有力,威武地擎著巨斧頂天立地,極具“開天辟地”的氣勢。山的對面,金黃色的銅雕觀音在陽光的照耀下,通體金光,衣袂飄飄,水帶飛舞,仙氣十足,好像隨時都要飛往九霄云外的天宮一樣。
盤古開天的精神,仙女飛天的沖勁,不正是客家人一直傳承發揚的不畏困難、開拓進取、奮勇直前的客家精神嗎?不知不覺,晌午已至。我們在客家小鎮里面的“客官天下風味餐廳”就餐,點了全豬湯、酸菜炒豬腸、梅菜扣肉、開鍋肉圓等。地道的“客味”下肚,我們對客家文化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是的,客家菜滿足了我們的胃,客鄉情溫暖了我們的心,客家文化更是我們的根之所在,成為我們客家人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