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高樓林立的陸家嘴中心綠地南面有一幢1917年建成的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上海近代優秀民居建筑,名曰:“潁川小筑”,這是陳桂春舊居,據說,這座歷史建筑當年曾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765平方米。從前吳昌碩、王一亭等人經常在此切磋畫藝,經過了百年風雨煙塵洗禮的老房子,經過數次修繕后如今保存完好。1992年,曾住過“七十二家房客”的陳桂春舊宅在已被拆毀第一進院墻的情況下迎來了轉機,同濟大學學者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奔走呼吁,最終有關部門決定花大力氣保護這座老宅,現在這里是吳昌碩紀念館。
陳桂春,福建人,1873年生,曾在黃浦江上當擺渡工,又從事貨運,開過木行,是老上海浦東地區一位富商。《民國上海縣志》記載:“陳桂春,爛泥渡人。以駁運起家,性慈善,于地方公益事業盡力資助,孜孜不倦…所居曰‘潁川小筑’,布置閑雅,有隱士風。卒年五十二。”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曾到陸家嘴看見過這幢氣派老宅的與眾不同,我依稀記得浦東的棚戶區,街弄狹小,污水橫流…
2006年我探訪“潁川小筑”時,這幢老宅里空無一人,我仿佛有種穿越百年時空的感覺,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江南傳統青瓦紅磚木結構、四進三院二層、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老宅。此幢老建筑高高聳立的封火山墻上裝飾著一些西洋元素的磚石雕塑,門窗的色彩與青磚紅磚搭配自然。
屋脊輪廓線、墻體的裝飾營造出一種大格局的氣場。我想,過去歲月中的某個傍晚,雨后的一抹晚霞照亮了黃浦江邊的老宅,或許此時,陳先生正站在自家二樓窗口,品著香茗,吹著江風,聽著黃浦江的濤聲,感嘆人生…老建筑正門樓上下均為五開間,并由天井、花圃、主樓、客廳、廂房、偏房、走馬樓等組成,有大小48個房間,分臥室、書房、餐廳、浴室、茶室等。從老照片上可見主樓外墻邊好像另有平房,有傭人室、儲藏室、廚房、車轎室、柴間、織布間等,今已不存。
在大天井正中有口水井,井水甚清,這種布局使天上泉的雨水與地下泉的井水能循環往復,又稱天地合一。所謂上接甘露,下接地源,財源不斷也。相傳,這里曾有一棵梅樹,枝干墨黑,曲如老虬,早春開花,色白凝粉,清風吹過,冷香飄逸。“潁川小筑”從設計、材料、建造上,動足了腦筋,樓梯、門窗、隔扇、木梁、柱頭、鏡框、隔花門、裙板、石構件、斗拱的雕刻花了大量人工,這里有中國地磚、歐洲花磚、英國瓷磚、西洋玻璃,還雕有法國百合花、郁金香、玫瑰,中國的梅蘭竹菊、山石、花卉、鳳凰、夔紋等,八駿、八獅雕鏤更是活靈活現。
大廳梁上刻的整套《三國演義》劉、關、張人物刻畫傳神。門頭的字“樹德務滋”“居仁”“由義”句好字雅。“浦東雕花樓”也因此一直備受游客青睞,從陸家嘴高樓上俯瞰,“潁川小筑”格外端莊、亮眼。現在來陸家嘴打卡的年輕人無法想象,31年來浦東改革開放把曾經是一片菜地、棚戶區、“爛泥渡路”的舊陸家嘴建設成聞名世界的金融中心走過了多少艱辛歷程,“潁川小筑”就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如今這幢建筑經過保護與升級,不久的將來會以怎樣的姿態迎接南來北往之客,我們都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