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五千余年的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社會,曾經是一個英才輩出的漫長歷史過程。在這已經逝去的悠悠歲月中,那些曾經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和文明發展史上放射出輝光的歷史名人,確實浩如煙海,燦若繁星,難以勝數。然而,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環并尊之為“圣人”者,卻僅有二人,他們就是被民間尊稱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關公。
誕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盡畢生的精力和智慧,創立了以“禮”和“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孔子的思想,不僅構成了維系兩千余年中國封建等級社會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成了中國漫長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基本行為規范和主要思維原則。關公本名關羽,字云長,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名將的關公,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
可是,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后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中,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但是,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圣”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甚至超過了被人們盛贊為“千古一圣”的孔子。
清代中葉,僅京城之內,拜祀關公的廟宇,便多達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縣,關廟總數竟在二百座以上,遠遠超過了京城當時所擁有的孔廟。有人概算,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那么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余萬座——關公廟數竟是孔子廟數的一百倍。無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貞就驚呼:“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祠廟幾與學宮、浮屠等。”而清代的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威靈者。
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關公從“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到“萬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后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關公不斷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結果。從宋元至明清的這一歷史過程中,上至高居廟堂的帝王將相,下至終生勞作的庶民百姓,從揮文型墨的文人學子、舞槍弄劍的草莽義士,到勾欄瓦舍中的說書世人、梨園演場中的戲子優伶,乃至遠避塵世的僧侶道士,幾乎都陸陸續續匯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關公的潮流。
在這一浪高于一浪的關公崇拜浪潮中,從關公身上發掘出來的和被追加到關公身上的美德與美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幾乎達到了無人可及而又無以復加的地步。于是,生活于三國時代的關公,在宋元明清之際,便漸漸地超凡脫俗,青云直上,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圣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