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當地時間15日下午,一戰華工雕像揭幕儀式在比利時波珀靈厄市隆重舉行。這座雕像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勞工挖戰壕、運炮彈和抬擔架的典型形象,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一戰華工雕像揭幕儀式在比利時西部靠近法國邊境的波珀靈厄市一個叫做布思本的村子附近舉行。1917年11月15日,德軍轟炸了位于布思本村的一個營地,致使為英軍提供后勤服務的13名華工當場遇難。
站在曾經沾染一戰華工鮮血、如今和平寧靜的土地上,不禁讓人感慨良多。波珀靈厄市市長德雅蓋在致辭中說:“在這個特殊的地方,一百年前正發生激烈的戰爭,我們依然記得有13名中國勞工于1917年11年15日在這里遇難。
今天我們在這里為一戰華工設立雕像,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派往臨近法國地區的華工。”德雅蓋還說,雕像的落成對波珀靈厄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使當地有機會紀念這段一戰中幾乎被忘卻的歷史。他也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夠到波珀靈厄看看這組雕像,緬懷這段歷史。據史料記載,在1916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為了補充極度匱乏的勞動力,英國和法國在中國招募了大約14萬名勞工前往英法兩軍在歐洲的前線,其中有1.2萬人被派往法比交界的伊普爾和波珀靈厄。
華工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和浙江等地,他們主要從事危險而繁重的武器搬運、修筑工事、清理道路、搶救傷員等戰地后勤工作。他們每天工作10至18個小時,每年只有3天假期——春節、端午、中秋。戰爭結束后,他們中的一些人還被留下來清理戰場,埋葬死者,將廢棄的土地重新開墾成農田。據統計,大約有2萬人因戰火、惡劣的生活條件或感染疾病而長眠異國他鄉。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高度評價了一戰華工所發揮的歷史作用。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交戰雙方的人力都大大不足,可以說誰能把后勤保障搞好,誰就能贏得戰爭。
所以當時14萬中國勞工來到歐洲戰場,應該說是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以工代兵”,中國才得以作為戰勝國出席“巴黎和會”,而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直接引發了改寫中國歷史的“五四運動”,從而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曲星說:“我們認為,對我們享有和平的這一代來說,建立一座紀念一戰華工的紀念碑是一項責無旁貸的責任,以紀念那些將生命獻給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去幫助他們從未相識的人們的2萬名中國勞工。”雖然一戰華工為協約國在一戰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但是直到近年西方社會才開始逐漸認識到這段歷史的重要性。
比利時著名一戰華工專家、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馮浩烈先生告訴記者,很多歐洲人以前并不知道華工曾經參加一戰,或者認為不值得研究,但這種想法在近年發生了變化。“大概是2007年我開始了解一戰華工的歷史,這個我曾經認為對我們沒有什么意義的歷史突然讓我有了新的感覺,那就是我們一戰的歷史缺乏一部分,趕快需要去補,趕快需要去研究華工的歷史。
”他還說,能夠看到一戰華工雕像在“布思本轟炸”事件100周年之際揭幕,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激動。今后每年的11月15日,當地政府都會在一戰華工雕像前舉行紀念儀式。出席雕像揭幕儀式的英國駐比利時大使艾莉森?羅斯女士對一戰華工的歷史予以了肯定。她說,在比利時的英軍公墓里,就安葬著86位華工。為了銘記這段歷史,英國政府自2014年起資助英國學校組織學生憑吊這些墓地。羅斯指出:“我們不得不承認,一戰之后華工的歷史性貢獻并未得到歐洲應有的承認和尊重。
我很高興地看到一戰華工雕像的落成,這為人們提供了解、承認和銘記這段歷史的機會。”一戰華工紀念雕像為鑄銅雕像,由華工挖戰壕、運炮彈和抬擔架三個形象共同組成。每座雕像相互獨立,高度均為1.8米,加上底座高約3米。這座雕像的設計者、比利時著名華裔雕塑家閆淑芬說,對能再現百年前中國勞工的形象感到非常高興。她說:“因為當時中國勞工承擔的任務就是挖戰壕、運炮彈、運糧食,還有搶救傷員,那么我就選用了鐵鍬、炮彈和擔架這三個物件。
他們的神情是反思的狀態,我想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也有反思戰爭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