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各門類藝術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有其特定的表現方法,而中國的各門類藝術則是共通相契的。這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的。以雕塑為例,西方雕塑藝術有其特定的門類規則和創作方法,而中國的雕塑表現出與繪畫藝術的密切結合,如所謂“塑容繪質”。中西雕塑藝術為什么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形態呢?
主要是在地理環境、文化源流、哲學品質等方面對雕塑藝術的影響。首先是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對雕塑藝術的產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響,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傳統表現除了繼承與發展的態勢,幾乎無斷裂的痕跡,西方文化則不斷否定又不斷重建,很多學者認為,這與各自的地理環境條件息息相關。從地理的角度來講,中國文化與西方倫是一對矛盾的范疇,從地理條件中的氣候條件云分析中國文化,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受到了氣候條件的影響而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這是文化對于環境的一種適應情況,中國的歷史中的動亂、衰退時期的氣溫變化都是比較大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一些盛世、和平時期氣候是比較溫和的,這不僅僅是偶合的現象,而是與氣候的變化相適應的。
中國的地大物博決定了中國的雕塑顯示了題材廣泛的特點,不僅有人物、動物、虛構的動物,人與動物的合形還有山水樹林、云朵霧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以及大量動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藝術中,各種題材無明顯主次之分,也無主輔之別,但其封閉性也著重的顯現出來,而且越來越占據著主要地位。
西方雕塑的出現首先也是作為建筑藝術的裝飾而出現的,但在較短時間內它就獲得了獨立地位。歐洲地處溫帶,地理差異相對較小,但阿爾卑斯山的重巒疊嶂,西班牙的群山連綿,冰島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別中培育了歐洲人不同的民族的個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觀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
古希臘的神祗與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為“神系”,加之有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與城邦間的聯盟和城邦內奴隸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體、人像為主題,從古希臘創立并奠定了以人為主題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現代雕塑興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終占據著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涌現出眾多優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單人也有組合的,動作姿態豐富多彩。
這種封閉性與公共性不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題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國古代陵墓雕塑是為死人服務的藝術,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為活人欣賞的藝術,顯示了兩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組織結構。
可以這樣說,地理環境的封閉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國兩千多年封建連綿不斷;歐洲人的開放及形成了歐洲人的遷徙和商貿,也促發了政治的民主和國家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