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認燉煮和盛放魚肉。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新石器時期出現黏土燒制的陶鼎,用于煮食物,最早見于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青銅鼎最早出現于夏代晚期,多為圓鼎,到早商出現青銅方鼎,商代中晚期方鼎數量大增。
鼎在夏以前是作為儀器使用的,到了商朝和西周鼎除作實用器外還兼做禮器,商和西周的鼎是主要作為禮器使用的。春秋以后鼎仍作禮器,但它的實用功能卻隨著時代的推移而增強。秦漢時期鼎已基本不作禮器使用了,此時鐵的發明及推廣使金屬鼎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實用器,魏晉南北朝時鼎仍在使用,但此時已少,宋朝金石學的興起使鼎的仿制進入了高峰期,明清時期鼎仍有仿制。
夏代以及夏代以前的鼎主要作為食器使用的,此時期也作為禮器,但作為禮器只是開端,古成語“一言九鼎”也就是此時流傳下來的。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成語如“問鼎中原”“問鼎三甲”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云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并例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
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由此可知,歷史賦予了“鼎”深厚的是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題中之義蘊含了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鼎的這層特殊的也是學校又一處文化地標以人為中心的現象顯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義文化內涵可以解釋很多現實生活中的是一種非常有詩意的文化展現現象。
例如:由于“九鼎”在古代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所以我們平時用“一言九鼎”來形容人說話分量重;“問鼎”“定鼎”“鼎遷”用以指國家政權的變更的原因也一目了然了;此外正因為鼎的重要地位,所以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有著諸多寶貴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南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