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有四大基本條件:衣、食、住、行。住與建筑密不可分,建筑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建筑活動與民族文化動向相互牽連、互為因果。中國古代建筑以它豐富的形式、精湛的技藝、深刻的內涵,給我們留下了富貴的財富。牌坊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牌坊,民間又稱牌樓,它的起源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各種式樣的牌坊中去探尋。
“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創制形式。”所以,牌坊不論其平面形式單調或富有變化,結構形式簡樸或復雜,分析其變化只是在構件使用的數量以及組合方式不同,構筑建筑物的材料和營造技術,裝飾花紋等方面的變化,從其變化中找到其不變的原始的結構形式,那就是兩柱之間擱置橫木形成的如“廿”形式,似與甲骨文字中的門十分相似,所以有典籍將牌坊稱為“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筑物。”以牌坊建筑為載體,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功能與價值。
政治上、統治階級旌表在政績、科舉、軍功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政治需要;表彰在道德行為規范方面先進典型的人物,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需要;經濟上,封建統治階級建造坊是表達社會繁榮、經濟發達的局面,富商建坊,炫耀自己的財才,吸引過往行人,以達到廣納財源的目的;從文化意義上看,牌坊建筑中蘊含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禮教功能,充當著對宗教信徒教化和封建倫常秩序建構的介質。牌坊形象地記載著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史書不可比擬的。
從建筑技術上分析,更是特征鮮明。它利用柱子平面布置的靈活多樣,間數與樓蓋數之間的自由組合,為牌樓形成“一人千面”的形象造型,提供了廣闊空間。此外,由于琉璃、石材、木材的色彩質感不同,形成風格各異的牌坊建筑;從藝術上看,雖然牌坊未曾給人們提供一份真實空間,但它卻蘊含著古代哲學的“有”、“無”論。牌坊立于各種環境中,具有區域界定的功能,強化環境氣氛,在丈尺線地之中體。
然而,人們過牌坊而不忘,人與建筑形成感情對話交流,正是牌坊建筑的各種文化符號相得益彰的匠心獨具之處。榜題與匾額,不僅為中國書法藝術提供了展現的舞臺,所書文字往往又是高度概括了建筑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精神的精髓。
不同裝飾技法的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裝飾內容,表現出的裝飾圖案本身的美感,在視覺感受上對建筑空間的升華作用亦是毋庸置疑。裝飾符號源自生活,多樣題材形式,豐富的寓意,深深地寄托著建造者的情感與祈愿,表達出牌坊的深厚文化內涵。所以我們可以說,牌坊建筑不僅完美地體現中國建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更展現著文化紀念碑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