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的漫漫藝術長河中,浮雕的樣式早已呈現出紛繁多樣的面貌。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審美功能的不斷提高,浮雕的內涵和外延更趨寬泛。在這里我們根據已經了解和掌握的資料,從浮雕的從屬性、空間向及實用性幾個方面,對它的表現形式,做一些粗略的劃分和梳理,大致可以分為建筑裝飾浮雕、表現性浮雕和公共審美性浮雕。
建筑裝飾浮雕是指依附于建筑,為配合、適應并裝飾建筑表面空間而存在的浮雕形式。根據建筑物的功用性及裝飾角度和裝飾部位不同而又可以劃分為紀念性、主題性和裝飾性三種浮雕類型。福雕塑的創作要適應建筑的需要,同時也應該充分展示自己的獨特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紀念性和主主題性浮雕多遵循敘事性構圖的原則,并含有指示象征意味。它適應著紀念性建筑深遠意義的表達,具有延展建筑精神的作用。
它為表達人們某種向往、崇敬、膜拜的情感,以及記錄重大事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其形式也由古至今,不斷被使用和發展。建筑妝點的美化同樣更多地依附于建筑主體并因此而存在。裝飾性浮雕,一般總是雕刻在某座建筑物的部件或局部的表面,例如門框、窗邊、梁柱、墻面、轉角等或其它建筑物的表面。
架上表現性浮雕是指依賴于建筑而存在,更注重浮雕創作者個人情感與觀念表達的一種浮雕類型,它可作為架上陳列也可獨立置放在特定環境中,在空間表現上獨立性較強,題材表現也非常廣泛,是一種較自由的表現形式。隨著藝術家對浮雕空間探索的不斷拓展,浮雕這種形式已不再完全作為建筑裝飾附屬物而存在,而是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形式展現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傳達著更具獨立意義的精神內涵。羅丹的作品是架上的,作為一個承前啟后的藝術家,他打破了傳統的封閉、均衡方式的紀念性浮雕的實體和空間概念,預示和啟發了現代浮雕對新空間概念的認識,其意義是深遠的。
對浮雕的空間的重新認識,形成了20世紀以來浮雕藝術的多元、多種形式并存的態勢。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適應。公共審美浮雕是適應、并裝飾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種浮雕形式,它具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通常適應大眾審美心理,適合和手工業生產,是物質生產與精神表述的綜合產物。
一般情況下它完全依附于載體,是一種在有規定和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的藝術創造,但同樣也可以表達藝術家個人的審美創造。它是古往今來一直倍受鐘愛和重視的浮雕表現樣式。實際上,功用性浮雕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最早的藝術大概都與實用性有關,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民族、不同時期都有大量的功用性裝飾浮雕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