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人類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民俗不僅包含著人們相處、相容以及相互理解、相到依賴等基本的文化指令,而且包含著人生最基本的行為方式。由于兩宋良賤制度的廢黜消亡之所以能夠在中西方法制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地理環境、生存方式上的不同,從而也就產生了民俗文化的諸多差異。保個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由于心理、自然、文化等的因素,對動物也有不同的了解。動物的象征意義在每個民族的日常生活用語中有豐富的體現,其中也有不少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農業耕種是生存的主要方式,而與這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思想便變現為:穩固、人際意識強烈、依賴性強、喜靜不好動,勤懇等特征。而西方文明則因早期的牧狩性生產方式而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文化,具有向外開拓、不斷自我追求、自我擴展和自我改革的特征。正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人們對牛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在以農為本的中國,在機器取代牛耕之前,牛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牛為農業之本,人們養牛、愛牛、尊敬牛。在漢語中把那些老實、勤懇為人民服務的人比為“老黃牛”。牛是力量的象征,例如:壯如牛,力大如牛。人們也把“固執”和“倔強”與牛聯系起來。而在西方,牛不用于耕地,卻用于競賽。斗牛代表了民族精神,是英雄氣概的表現。根據牛在這種活動表現出來的特點,“牛”成了粗暴、粗魯的象征,并反映在語言上。
要說明的是,在中國某些地方也有斗牛游戲,但是它的目的主要是刺激大地和植物生命力,因此,它淌有影響人們對“牛”的認知和聯想。中國是以農耕為主的國家,在人類早期,牛具胡社會、禮儀和宗教的意義。在眾多的社會禮儀中,諸如命名禮、成年禮、婚嫁禮等,牛都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見牛的地位很重要,以前牛王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神,早在三國時期,就有敬牛的記載,如曹丕《列易傳》有一則“努特祠”的記述,書中所說祭牛王一般在農歷十月初一。
西班牙的頭牛,西班牙素有“斗牛之國”的稱號。在西班牙素有“斗牛之國”的稱號。在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斗牛是一種很普遍的習俗。斗牛前要舉行入場儀式,在雄壯的樂曲中20多名斗牛士身著華麗的繡花繡金的緊身衣和緊身褲,頭戴三角帽、足蹬便鞋,由兩名騎士作為先導,列隊進入斗牛場。表演分六節進行,每節大約20分鐘。
斗牛士先斗篷逗公牛,當指揮師和牧師宣布授予殺牛手結束公牛生命的權力時,殺牛手用一支長劍直刺牛的心臟,使它喪生。斗牛是勇敢的象征,是英雄氣概的表現,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