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鐘發(fā)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開始,銅鐘便成為了寺院里不可缺少的法器。在唐代以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鐘、樂鐘,并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利用神權(quán)和政權(quán)的結(jié)合來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和銅寶鼎一樣都有著豐富的寓意,明代用了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shù)十噸,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歷代所鑄的鐘里,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shù)還是銅鑄。
鐘和鼎一樣,也是統(tǒng)治階級王權(quán)的象征,“司母戊方鼎”就是權(quán)勢地位的標志。懸掛編鐘,有嚴格的禮樂制度規(guī)定,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特懸。封建統(tǒng)治者鑄造巨型銅鐘象征王權(quán),這種鐘也叫“朝鐘”,“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鐘也是人們心目中崇高。公正、賢明的華夏文明的象征。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著名詩句,就是這鐘象征的反映。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寫道:”梵宮仙殿,必用以明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
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鐘,當暮藹漸合,寺院廟堂鐘聲回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頌經(jīng)聲融為一體,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洪亮的銅鐘聲,表達了對鬼神的敬意,更是信徒們對佛教的信奉與敬畏。寺院法器是指寺院舉行法會之際所使用之器具。凡寺院內(nèi)有關(guān)莊嚴佛壇,用于祈禱、修法、供養(yǎng)、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之念珠,錫杖等修道之資具,統(tǒng)稱為法器。
又稱佛器、佛具、道具。例如梵鐘、金鼓、磬、鉦鼓、銅鑼、鐃鈸、鈴、木魚、云板、魚板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之敲鳴用。編鐘在古代的時候是一種打擊的樂器,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diào)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fā)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diào)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diào)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每套編鐘的個數(shù)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于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zhàn)、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
全套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采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quán)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國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鐘。編鐘雖作為一種較為古老的打擊樂器,但其音質(zhì)、音準、音色等方面,絕不遜色于排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镲、小镲、缽等民族打擊樂器,也不遜色于:定音鼓、馬林巴、鋁板琴、大軍鼓、小軍鼓等西洋打擊樂器,更不遜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擊樂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擊樂界中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