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葉起,關羽開始在科舉考場頻頻“顯靈”,有考前給舉子開小灶講《春秋》的,有托夢給考生漏題的,還有考場著火救學子的…種種神異,不一而足。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終于完全加入關羽崇拜的大軍,也正因為儒家的加入,全民性的關羽崇拜終于確立。萬歷十八年,神宗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晉升為“帝”的臣子。萬歷四十二年,在道士的游說下,關羽又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其不知名姓的夫人被封為皇后,關平、關興自然是王爺,連周倉都當上公爵。
與皇上的尊崇相對應,明朝的關廟遍地都是,享盡了人間的煙火。其廟宇的范圍,迅速擴張。當時凡是有府州縣衛衙門的,必興建官立的關廟,而民間的私祠,更是不可勝數。萬歷時有人作了一個統計,僅宛平縣區區一縣就有關廟51座。明代以前,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關羽只能敬陪末座。
明王朝把關羽定為武廟的主神,關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武廟。在祭祖上,規格也很隆重。《明史》記載,京師所祭者九廟,關廟就是其中之一。祭掃時都是太常寺官主祭。明朝上下為什么如此熱衷于關公呢。答案是“忠”和“義”。統治階級看中了他這一點,收到了十分明顯的功效。在明代,關羽的地位超過了一般鬼神,也超過了孔子,能夠與人間帝王平起平坐,其地位是相當的崇高的了,可與清代比起來,卻又差了很多。清朝對關羽的崇拜,可以說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其地位不僅僅與人間帝王平起平坐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代的歷朝皇帝,除了康熙,幾乎所有的都給了關羽新的封號。最后,其封號居然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帝君”除了關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清政府之所以對關羽這么青睞,主要原因是他們是滿人,屬于異族人統治中原,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他們深知人心的向背決定自己的政權能否長久。
關羽自唐宋以來,已經取得了極大的名聲,他的忠義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漢人的神靈來約束漢人的身心,何樂而不為。結果,關羽再次閃亮登場。官府的的大肆封贈褒獎,完全決定了老百姓的價值取向,況且,漢人在異族的統治下,背著沉重的民族恥辱感,在他們的心里,也需要一個精神的支柱。關羽的“義”和“勇",讓他們看到了光明與希望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對待關公的問題上取得了驚人的一致,這也算今古奇觀了。
于是乎,有確切記載關二爺顯圣的故事比以前哪一朝那一代都多。因為,誰都要借他老人家的名頭的麻痹一下普通老百姓嘛。其中更有極端的例子:乾隆皇帝為了“捧”關羽,不息篡改歷史。他覺得陳壽對關羽實在不公,所以要求在抄錄《四庫全書》的時候,把《三國志》中所有有關關羽的謚號,統統改為“忠義”。
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外有列強窺視,內有百姓造反,在這個內外交困的時候,更是把關羽抱的緊緊的,嘉慶皇帝封的“神勇”就是想借關羽的神靈來幫他平亂。好像后來道光皇帝也受了關羽的恩惠,有關于他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褒揚關羽顯靈打垮亂軍的記載。
咸豐,同治以后,農民起義的狂飚席卷全國,這時的關羽也更加威風,更加忙碌,不停的出來幫清廷韃子收拾亂局關廟的香火在清朝當然絕頂的鼎盛:“凡有人煙處,一片褒揚聲”。關廟的黃色琉璃瓦頂,只有宮殿,帝王寢殿,佛殿,孔廟大殿才能夠使用,可見其規格之高。
清廷最重要的祭典“堂子祭天”和“坤寧宮祭神”,都少不了關羽一份。咸豐年間,更把關公的祭祀列入了國家的祭典中的中祀,以太宰的規格祭祀。一位中華幾千年里算的上普通的武將,在千年后的清代,一躍成為至尊之神,享受著甚至歷代帝王和先師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榮。關公,生前雖曾轟轟烈烈,但他建立的功業,相對于許多先賢來說,并不突出,可是為什么其他人死后大多聲名不顯,唯獨關羽卻喧傳后世,登峰造極呢。我看佛道,帝王,演義雖各有企圖,但他們共同相中的,是關公的“資兼文武,志存忠義”,所以,在古人看來,忠臣良將雖多,但能夠集“忠,義,勇,壯”的卻是獨此關羽一家,別無分號。
這樣,宗教帝王老百姓都一致認可了這尊大神,也就形成了今天關公的燦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