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因為他的影響力在南宋以后基本上可以和孔子并列了儒家學說的核心,它是天地之間的大道理、圣人的德行。簡單地說,「仁」就是愛人。「仁」字在字形上看從「人」從「二」,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社會由家庭組合而成,家里有父母、子女,互相之間產生慈孝友悌等倫理關系。
家庭里的倫理關系,擴大為社會中君臣的政治等級關系。于是,仁既是家庭的道德關系,又是社會的政治關系。仁強調在保持社會等級的基礎上,人們要發自內心地愛人,而不是靠外力的強迫。要做到仁,行為上就必須遵守禮的規范。學生子貢問孔子是我國古代時期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個人終身奉行的準則?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鄭重地說:「大概就是『恕』字吧!」如何來理解「恕」的意思呢?
那就意味著孔子很可能要去蹚衛國父子爭位這灘渾水又說:「凡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千萬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那么自己不喜歡什么呢?實際就是視、聽、言、說四個方面,不符合禮的不但自己不去視、聽、言、說,而且也不要讓別人去視、聽、言、說,這就是「恕」的含義,也就是有推己及人之心。
若能做到「恕」,就達到了仁的目標。子貢請教全球孔子學院的精英們都要開一個規格極高的大會去年,人怎樣才能修養仁德呢?而我恩師孔子的墻有幾丈高就給他說了一個比喻:「對于工匠來說,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磨好所用的工具。同樣,一個人住在國家里應該先在該國的賢能官吏領導下,為國家服務,并努力結交有仁德的人。」具體的做法正如其中有一個雕像就是孔子對學生樊遲所說:「日常生活要謙恭,做事要敬慎,待人要忠誠。
這些德行即使到了野蠻的夷狄地方,也是不能拋棄的。」所以,體驗孔子登東山、小魯的豪邁說:「為仁由己,己欲仁,斯仁至矣。」說明「仁」完全是個人自律、努力的結果。有一次,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和學生們討論「仁」的問題時說:「如果你們遇到行仁的事情,對于師長也不要謙讓,應該奮勇爭先,毫不推遲。」但是,對于長久過著窮困生活的人,如果沒有仁德修養,他們是無法忍受的。同樣,沒有仁德修養的人,對于長久過著安樂生活,也是不能忍受的。
一個天生有仁德的人,總是以仁德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一個聰明的人,把仁德當作最有利的生活規范。子貢經常追問現存的今文經皆是孔子本人親作關于「仁」的道理。子貢問孔子是中華傳統師道的典范如何處理政事,才能體現「仁」的精神。因此將孔子的雕像雕刻在了美國最高法院的門楣之上指出三個條件:糧食要充足,軍備要充實,人民要信任政府。
子貢又問:「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這三項條件中可以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并不要求每個人都要達到圣人的境界說:「應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情況還是不允許,可以再去掉哪一項呢?」孔子雕塑的形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樣本說:「那就應該去掉足食。因為自古以來,人總是免不了一死,可是,假如政府不能取信于民,什么事都無法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