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看見很多的石雕,名人孔子雕塑時其中一種,那么,你知道名人孔子雕塑有什么重要的價值嗎?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特別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是孔子在以下幾方面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所作出的貢獻:第一是關于道德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兩個鮮明特色: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在德、智、體、美諸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加以強調,那么道德教育本身,有沒有基礎,要不要基礎,這還是一個至今尚未引起人們重視的問題。“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稱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發現并加強了德育的‘基礎教育’,而德育的‘基礎’,就是他所謂的務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后來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關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會學生做人”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個真正合乎道德規范的人必須具備完美的人格。
實施德育的過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過程。孟子認為,有無人格是區別人獸的標志,喪失人格就要淪為禽獸。所以造就人格是當前德育的根本任務。正如張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一切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都受到這個人格標準的影響”。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孔孟的這一光輝思想不僅至今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真可謂“切中時弊”。二是重視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確的道德教育目標,造就理想人格,而且還給出了達到這一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孔子關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要培養具有最大的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也只有這種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
但是這樣的崇高目標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達到的,必須有適當的培養途徑和方法才能逐漸完善人格的塑造,達到最終的目標。“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其具體實施步驟則是:孝、悌、忠、信,即先從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培養仁愛之心,然后向縱、橫兩個方向逐步擴展:縱向擴展是指,在對父母盡孝的基礎上,進一步上推則要求對晚輩長輩、學生對老師;
對國家則要盡“忠”。這就意味著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要勇于為國捐軀;而在和平時期則要對自己所承擔的、與國家利益有關的事業或是與人民大眾利益有關的工作忠于職守,盡心盡責,最后達到“泛愛眾”的要求。可見,孔子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非常清楚、明確:其方法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孔子雕塑一般都是雙手交叉,不露大拇指,象征謙恭,四指并攏,代表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孔子雕像尊重歷史依據、約定俗成印象,準確體現其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國傳統文化形象代表身份,形神俱佳;其神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樣本;在形象上,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年齡掌握在60歲至70歲之間,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體現莊嚴慈祥,和藹和諧,謙和智慧的萬世師表形象。名人孔子雕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不僅裝飾著我們的生活環境,還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使我們的自身素質有所提高,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