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非常值得欣賞和典型的文化景點的譜系中,魚有著特殊的地位。從源頭看,魚的特殊地位很可能因為它正是“龍”的前身。段注《說文》稱:“龍,蟲之長,幽能明,細能巨,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習性上來看,龍和魚很相近。中國著名民俗專家楊蔭深考證,最早的龍圖騰是魚崇拜的變異與延續(xù),龍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種“會飛的魚”。在中國的古詩文中,魚龍往往并稱,《周書》載:“魚龍成則藪澤竭,澤竭則蓮藕掘”,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寫“魚龍潛躍水成文”,宋辛棄疾《青玉案》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句子。
人們傳說聽“魚躍龍門”,而成為神龍的也只有個別的“幸運者”,要想躍過龍門成龍的魚,必須歷經磨難,天火燒去魚尾,才能跳躍龍門而成龍。從中可見這些登越龍門成為神龍的,其老祖宗本身還是魚類,悠久的中國歷史孕育了內涵豐富的傳統(tǒng)到屬于阿拉伯與印度經濟文化圈的南洋諸島國與獨特的民俗風情。人們喜聞樂見的魚物圖,類似魚字口彩的還有:“金玉同賀”,畫的是金魚、荷花:“年年有余”,則用爆竹和魚表現(xiàn);
“連年大吉”,有鰱魚、桔子;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趣,魚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殿內云霄娘娘瑞現(xiàn)吉祥之兆美好的祝愿。唐代用的鎖也設計成魚形,大到王宮城門,小至首飾箱匣,其意思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盜。“魚”與“余”諧音,象征著富貴。“如魚得子”描寫出了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鱖”和“貴”諧音,取“富貴有余”之意。
“鯉”和“利”諧音,“家家得利”,便是繪有許多人家買鯉魚。“鰱”與“連”諧音,以蓮花和鰱魚構成的畫面,取名為“連連有余”;“金魚”和“金玉”諧音,畫面繪童子嬉戲于養(yǎng)金魚的水塘或魚缸,取名為“金玉滿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