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政協委員向記者表示,2001年銅像暫離新街口時,說是兩年后遷回,不知究竟要拖到何時?遷回并非難事,不管是回新街口還是到鼓樓、大行宮,都不該拖。陳慶琳是南京市政協委員,昨天她告訴記者,按照當初搬遷的計劃,銅像在兩年后將重新回到新街口。目前已超期3年。
無論什么原因,都不能無限期地作收藏保管處理,應早日論證,拿出意見,在合適的地方重新安放,供人們瞻仰紀念。陳慶琳透露,最新消息是很可能放在長江路金陵圖書館。一句話,不管何處,都不應再拖了。對中山先生銅像早日返回南京城的問題,南京市政府明確表態,要在社會公示后民主決策。昨天,省僑聯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南京市政府辦公廳的政協提案答復,稱“在我市選擇合適的地點重新安放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對弘揚中山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塑造我市形象有著重大的意義。
我市一直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已先后多次組織專家和有關部門進行論證。目前對安放有3種意見,一是新街口廣場,二是大行宮廣場,三是鼓樓廣場。從論證情況看,各種意見都有一定道理。下一步我市將舉行社會公示,在廣泛聽取市民意見的基礎上,按照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原則,確定安放地點,并結合相關項目的建設,予以實施。”這份答復的時間是今年5月9日,如今已過去近半年時間,仍未有任何進展。省僑聯認為,鼓樓廣場在空間和視野上較為寬闊,中心花壇面積較大,放置銅像空間效果好,且不會對廣場景觀和道路交通造成影響。
廣場地勢較高,在其中心地帶安放銅像更為醒目,路人經過能產生景仰的效果,更能顯示出對中山先生的尊敬之情。省民革建議,將孫中山銅像安放在鼓樓廣場,坐北朝南,同時將鼓樓廣場更名為鼓樓博愛廣場。南大歷史系副研究員韓文寧等人認為,鼓樓等鬧市區車流量太多,周圍高樓大廈林立,不適宜放置中山先生雕像,也不便于人們瞻仰,選擇地點應首先考慮比較安靜的地方,要與周圍環境氛圍協調。南京市人大代表陶佩芬主張“將孫中山銅像請回新街口”。她說,沒了銅像,整個新街口似乎失去了“靈魂”,只有商業沒有文化,很多外地人、海外歸來的華僑到了新街口卻看不到中山先生的銅像,感覺失望和遺憾。
南師大史學教授經盛鴻說,新街口是南京最大的鬧市,影響較大,放在新街口更具紀念意義。市政協委員陳慶琳說,中山銅像即使回歸,也難與新街口幢幢高樓和濃重的商業氛圍相協調。省政協委員孫觀懋說:“新街口大廈林立,廣場逼仄,如井底,已非當年之新街口”。許多專家及市民認為,長江路環境優美,高大的法桐代表綠都特色,文化氛圍濃厚,銅像放于大行宮總統府較好,也就是中國近代史博物館,那里古樸莊重、幽美恬靜的環境氛圍很適合銅像“安家”。
這樣一來,長江路上人民大會堂、江蘇美術館,中山東路上的原南京勵志社、中國第二檔案館、南京博物院,就形成一條獨特的民國風景線。有專家認為,如果把中山先生銅像安放到總統府,似乎突出和彰顯了民國文化,但事實上“矮化”了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形象,弱化了孫中山先生銅像的紀念意義。
市民一致認為,由于歷史的淵源關系,南京人對孫中山有著特殊的感情。不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南京城內都應有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雕像。但具體安放在何處,有3種不同聲音。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
64年前,孫中山銅像首次矗立在新街口廣場,從此成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標。2001年因城建需要,銅像“暫離”新街口兩年。但如今5年過去了,仍未請回。銅像到底安放在哪,目前存在三種爭議較大的方案,分別是鼓樓、新街口或總統府。
市民呼吁,不管安放何處,都應盡快排出銅像“回家”時間表。省政協委員孫觀懋說:“今年11月12日是中山先生誕生140周年,南京曾決定在南京市區安放中山先生銅像,此其時也。”省民革在一份關于隆重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的建議中說,南京市應選擇好位置,安放好原陳置在新街口廣場的中山先生銅像。南京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韓文寧認為,安放中山先生銅像應選擇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如11月12日中山先生誕辰日,或者元旦,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的紀念日。
2001年從新街口移走的是一個當代雕塑家的作品,文革前矗立在新街口的另一尊銅像則鑄于1928年,由孫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能否將這座有著近80年歷史的銅像移回它闊別幾十年的新街口廣場?南師大教授經盛鴻說,新街口廣場太小太擠,四周高樓林立。90年代重新鑄造的銅像體積較大,放在新街口廣場不好看,不如仍用原來的。
省政協委員孫觀懋也同意這個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周圍高樓林立,銅像應用更大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