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河南視窗訊河南商報報道:11月12日,12位滿身涂滿泥巴的農民工現身鄭州街頭,省會媒體紛紛報道。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位畫家在用“行為藝術”呼喚都市人對農民工別那么冷漠。是什么力量驅使該畫家關注農民工?昨日,記者走近這次行動的發起人——河南著名油畫藝術家、中原工學院副教授王剛,感受他用10年時間體會出的農民工群像。王剛今年53歲,一身休閑打扮。與11月12日的農民工裝扮相比,洗去滿臉泥巴后的他,畫家氣質勃然而出。
正如記者所想,他畫室的幾個房間里放滿了表情不一的農民工雕塑,屋子里的油畫上還是各式各樣的農民工形象。“這就是我所表現的老萬系列。”指著這些農民工形象,王剛說,之所以稱“老萬系列”,是因為它們源于千千萬萬的農民工。王剛老師和所有“老三屆”的人一樣,經歷過“上山下鄉”運動。但與其他隊友不一樣的是,王剛喜愛繪畫。1970年,王剛隨“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農村。
呼吸著滿帶泥土芳香的空氣,聽著淳樸的鄉音,王剛算是真正接觸到了農民。幾年下來,當地許多農民兄弟也都和他交上了朋友。2年后,王剛被推薦上了師范學校。嶄露頭角后,他先后來到廣美、魯藝等知名藝術院校學習。在藝術道路中走得越遠,王剛越想把中國5000年的文化積淀用現代藝術表現出來。王剛時刻都在尋找,時刻都想把自己內心的精神追求,找一個完美的、最質樸的載體來表現。這個時候,他想到了他曾熱戀的土地,想到了那“可以演變一切的泥土”。而一直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不就是泥土的體現嗎?
這個時候,他終于明白了自己的追求。1996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第十屆油畫研修班上學的王剛到安鋼采風。一次,他剛走出廠區大門,一群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裝卸工人吸引了他。那不是正規的裝卸工,沒有統一服裝,沒人指揮,在他們身上,有令他一直向往的粗獷之美。靈光一現,把土地作為鋪底色,把描繪靜物的粗獷用在這群農民工身上,不更能表現那種野性、張力和樸實自然的特點嗎?
這不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素美與大美的境界嗎?靈感閃現的一剎那,王剛捕捉到了,而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老萬系列”的單個組合原型。小試牛刀后,王剛又出發了。每次看到農民工,他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親兄弟一樣。而且一直處于城市邊緣的農民工,看到這么平易近人的畫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就這樣,一個個頂天立地的農民工,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被搬到了畫卷上。他把人物有機地放在空間里,用粗放的筆觸和混合的色彩,在虛化的背景中表現人物。王剛說,他每刻畫一個農民工,都蘸滿了感情。他喜歡農民工,他感謝農民工。
他說,一雙被鐵皮割破的粗糙大手,讓他至今記憶猶新:當車禍發生時,一個在旁邊干活的農民工,放棄掙錢的機會,奮不顧身地搶救被車輛壓著的生命。鐵皮割破了他的雙手,他卻毫不在乎。事后王剛問他:“為什么放棄工作,為什么那么拼命?”農民工回答:“那是一條命,總不能看著他被壓死呀!”王剛愕然!將近10年了,每次回憶起那雙手,王剛都會感動。這也成為他放棄一切,專注于農民工的最直接原因。
王剛畫農民工出名了。2004年,他的“老萬系列”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震驚了京城書畫界。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范迪安說:“農民工將來會成為歷史概念,王剛能在這時候用自己的語言把他們記錄下來,這對我們的藝術財富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在王剛的工作室內,擺放著400多尊各式各樣的農民工雕像,油畫有1000多幅。當把這些群像排展開來,作品的意境和氣勢讓人為之心顫。有人說他,靈魂成了自然,而自然也成了靈魂。王剛說,每天一大早起床后,除了正常的教學時間,每天十幾個小時,他都泡在工作室內或畫或雕。每刻畫完一個人物,他都要到工地尋找新的原型。但是,王剛敏銳地感覺到,那些一直為生計奔波的農民工,盡管身體來到了大都市,但心靈還沒融入城市。
寂寞、貧困時刻伴隨著他們。更可怕的是,他們忍受不了城市人對他們的蔑視。王剛再次陷入了沉思。都市的高樓大廈建設,下水道的沖洗,哪里少得了他們的身影?就因為他們出身卑微,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城市人就排斥他們,看不起他們,公平嗎?“我要用自己的行動,喚醒都市人麻木的心靈。”經過兩年的準備和近10天的服裝收集,11月12日上午,在藝術策劃人暨著名藝術評論家柴中建的主持下,在眾多藝術家的參與下,12名“泥塑”走上了德化街,用“行為藝術”激發世人對農民工的關注。
“行為藝術不是裸奔,是可以群體參與的藝術,是從美術館走出的高雅藝術,而用這種方式關注農民工,在全國我們應該是第一次。”王剛說。正像河南省美術館館長化建國所說,“老萬系列”表現很好,這次用行為藝術的形式來表現主體,更逼近了主體。王剛沒想到反響會這么好,以至于幾個將服裝借給他們的農民工,哭著跟他們走完了整個行程。針對一家媒體反映個別人說他“丑化了農民工形象”的聲音,王剛不以為然。
“藝術本身就存在爭議,作為行為藝術尤其如此。”王剛說,現實社會就是這樣,很多農民工為了家庭的幸福,告別老婆孩子,孤身一人在大都市拼搏,他們不舍得穿,不舍得吃,但仍備受冷漠。這次的12名“泥塑”,就是廣大農民工的真實體現,這并不是丑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身著高領毛衣、皮膚黝黑、很帥氣的小伙子。王剛說,這些都是民族的營養。在外國,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藝術上很少有自己的東西,但我們總是把中國最傳統的、中國最壯美的東西拋棄了。采訪中,有人說王剛很“傻”。
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放著錢不掙,兩眼反倒瞄上不能掙錢的中國農民眾生相“老萬系列”。當記者求證時,不事張揚的王剛總是一笑了之。就像他的妻子趙琳所說,他們更關注精神生活,丈夫這種更富人文關懷的藝術,她支持。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一個這么出名的油畫藝術家,現在還住在80平方米的房子里。在王剛家中,除了書就是畫,再者就是雕塑,根本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王剛說:“他的錢除了供應在天津上大學的兒子,其他的都用在了農民工藝術作品的創作上。”王:越是大眾的東西越能進入市場,我放棄是因為我有一種心靈的更高追求。
中國農民眾生相“老萬系列”已成為王剛的藝術標志。王剛說,他還要讓“老萬系列”繼續延伸,因為這已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王剛說,河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民工是個龐大的隊伍。在中國急劇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民工的處境和命運,是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主題。
他表示,既然選擇了這個主題,就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他會繼續描繪這群活生生的軀體,勾畫他們活生生的靈魂,留住他們在大地上的身影,讓更多的人去關注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