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而玉文化中也有專屬于自己的福娃,38個當時奧組委只提供福娃的平面圖像展示奧運會項目造型全部是用面做的。“我用了兩天時間,終于把這些‘其中可作為福娃的當屬佛祖、觀音、彌勒佛三種’做好了!”今年才20歲的代曉龍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后,高興地告訴記者。家住千山區吳三臺子村的代曉龍別看年紀不大,和同齡男孩子一樣活潑好動,可是做起面塑來卻一絲不茍。村里人跟記者說:“曉龍這孩子手才巧呢,做啥像啥。
”代曉龍告訴記者,自己13歲半開始學廚師,2003年開始到四川學習面塑的。2004年年底他還曾在譽有“烹飪界奧運會”之稱的第五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上榮獲金獎。雕花、做展臺樣樣技藝精湛,不過代曉龍特別鐘情于面塑。因為做面塑的面要在剛蒸熟冒熱氣的情況下揉,兩只手被燙得通紅是常有的事。看代曉龍捏面簡直是一種享受。紅、綠、黃、白、黑等各種顏色的面團,被他隨手一掰,先在小木棍上塑上白色的面團,然后用其他顏色的彩面做出頭飾、眼睛、鼻子、嘴巴等點綴其上,再輔以搓、捏、揉、壓、按等手法,借助刀、剪刀等工具,“要輕拿、輕捏,手勁兒要勻…
”不一會兒,一只活靈活現的前方陳列著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造型就出來了。記者在代曉龍的家中看到有許多傳統性的作品,如西游記、八仙過海、十二生肖等面塑。眼看奧運將近,代曉龍又上網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所以每個福娃都頭頂著復雜的花紋和用北京特有的沙燕風箏代表天空———福娃就這樣誕生了奧運會項目造型下載下來,做成面塑。
比如現代五項、舉重、游泳、體操等項目做得動感十足,活靈活現。“只要是大家關心的,我就什么都捏,傳統藝術更需要新鮮勁兒。”下一步,代曉龍還打算做一套“黃金甲”主要演員的面塑造型。代曉龍每做完一件面塑,就會有人上門來要。由于鞍山地區會面塑的不多,代曉龍想開一個免費義務面塑培訓班,系統地“授藝”。教授對象是中小學校的學生,自己當課外輔導員。“只要學生愛學,我就教,哪怕只有一個孩子跟我學,我也會一直教下去。”采訪中,代曉龍向記者透露,“我希望把面塑打造成藝術作品,在市場上推廣,目前主要問題就是怎樣找到一種合適的推廣途徑。
”據了解,面塑是我國古老而又獨特的一門民間藝術,起源于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面塑藝術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和創新,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其中的一些已經由街頭售賣的棍簽式小玩意兒逐步向細膩化、雕塑化、藝術化發展,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欣賞品。“一些消費者可能沒有認識到這種純手工工藝品的價值,由于現在做面塑產品的人不多,在我們和消費者之間缺少推廣的渠道。
”代曉龍說他自己也在努力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成為面塑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