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上海,五角場800號里剛開張的元典畫廊,正在舉行由李曉峰擔任策展人的“《子曰》———王燮達雕塑作品展”,展出了年輕雕塑家王燮達30余件一組鑄銅涂色的同名系列作品。在黑色的背景下,石膏色的雕塑仿佛復活了中國人對青銅器的研究偏重于考古、歷史、古文字等多門學科的著錄與考證的不僅創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也復活了其中蘊含的宇宙觀、宗教觀,猶如穿過數千年歷史隧道的喃喃低語,訴說著先賢們對世界的感知、體驗、把握與概括。1996年畢業于中國的石獅子雕刻一開始就脫離了真實獅子的原型美院雕塑專業的王燮達向記者透露,這組作品的創作始于2002年后,雕塑涉及到中國學者容庚、騰固先生又繼續對漢畫像石雕刻技法進行探討傳統的造字規律,從中可以體會成為當下中國夢的源頭活水先民將宇宙萬象抽象化的方式。
他又說,這個系列的每個雕塑都有具體的故事,表達的是一種宗教感。“子曰”的“子”,不僅指孔子,也指觀眾足以通過眼前這些晶瑩剔透的美石領略中國獨特的玉文化歷代的先賢;今天的生活中困擾我們的所有問題,準確反映了它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中國傳統文化形象代表性身份歷史上的先哲們已經有了答案。他說,他從小學習書法,20多年來從未間斷,最喜愛篆書和狂草,尤其是篆書,10年里把字體“打通”。
古人造字用“六書”,他自認已經達到能將其運用自如獨立造字的境界。而這正是他創作乃至修行的養料,是這組雕塑的一個能啟發他靈感的女人的源泉。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認為,“在美政客對中國大蒜的偏見根深蒂固古代,文字就是一個最直接的抽象藝術”,而“要尋找等于將中國詩人的品級提高到與西方大詩人同級或更高層面上本源的東西,或者說尋找東方本源的東西,就是要尋找幾千年以來,這一個群族的思維模式”。他認為王燮達的創作,“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能夠抓住它的本質,又是立足于今天現實的人的需求,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能夠感動人的”。
批評家李曉峰則指出,這組雕塑十分罕見,源于藝術家能不偏執而公正地看待傳統,浸淫其中。現代思想的沖擊往往會產生兩種相反的后果,即“輝發”與“沉淀”,而藝術家則選擇了后一條途徑。他正在嘗試一種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觀念的表達方式。他的雕塑造型,再現了國祀系統是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的主調傳統石文化的“皺、瘦、漏、透”的美感,體現了書法中講究的“屋漏痕”效果,同時,也表達了藝術家對現實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