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畫家葉放成為2007臺北藝術博覽會“年度藝術家”,他的“藝術與文學”專題展吸引了上萬臺灣觀眾每年春夏之交,已有20余年歷史的臺北藝術博覽會都會如期舉行。自2004年藝術博覽會首度推出每年一位的“年度藝術家”之后,蘇州國畫院畫家葉放成為剛剛舉行的2007年臺北藝術博覽會的“年度藝術家”,他也由此成為大陸藝術家榮膺此稱號的第一人。
2007年5月25日至5月29日,臺北藝術博覽會在臺北舉辦,這既是一次藝術品的技藝展示,也是一次文化產業的市場檢閱。包括數家大陸及十幾家國際上的畫廊、藝術品經營機構在內的近百家參展者加入到了本次博覽會,數千件中國書畫、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不同藝術類型的作品出現在會場中。今年的博覽會有一點與往年不同,主辦方第一次預先制定了展覽主旨———藝術與文學。雖然按照過去的慣例,由專家組最后票選出“年度藝術家”,但這一年的藝術家必須面對一個“命題作文”式的考驗,誰會成為入選者呢?
從去年9月開始直至今年1月中旬,經數次投票,一個7人專家組選中葉放擔任“年度藝術家”,理由是葉放通過作品關注于當代藝術中有關文學文本的表現及其在媒體時代中對于文學氣質的重新詮釋,與博覽會“藝術與文學”的主旨高度契合。消息傳來,葉放既喜且驚,因為扣除春節停工和運輸作品的時間,留給他的只有短短三個月。經過葉放形容的“暗無天日”的三個月后,26幅國畫、16件雕塑和裝置作品終于運抵臺北。
主辦方對“年度藝術家”的重要作出了“明星級”的強調,所有的葉放作品被安排在博覽會中心展位。120平方米的展位以“筆墨紙硯”為主題分出5個小展區。月洞門、太湖石、花階鋪地…大批蘇州古典園林的基本元素出現在臺灣觀眾眼前。作為一座當代園林景觀裝置藝術作品,建于2003年、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南石皮記》是葉放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不少臺灣觀眾已經通過媒體對它有所了解。但是此次亮相于臺北的《南石皮記》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新聞報道對象,葉放帶去了不少模型、手稿、裝飾構件、影像記錄,完整地表達了整件作品的構思與制作過程。
不少臺灣觀眾看了之后希望作者能不能到臺灣建造這樣的園子?與飽含蘇州人文精神的《南石皮記》比起來,那些看上去非常前衛的裝置藝術作品同樣散發著氤氳的傳統文化氣息———“文本理想”是一件可以與觀者互動的作品,上面的木板活字由揚州古籍刻印社提供;
“行天下”銅質風扇有五片扇葉,每片皆刻以金、木、水、火、土為首字的五行詩一首…“觀眾層面很豐富,大學生、作家、廣告制作人、企業家、收藏家、白領等等,文化素養都很高。”葉放說。因為好奇,不少觀眾在現場要求他“導讀”,每當他把作品的玄機和盤托出時,大家都會感到十分有趣。他們在與葉放的交流中表達出了一個共識:這些有著強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品與西方的當代藝術品真的很不一樣,前者更親近,更能引起觀者最大的共鳴。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在觀看展出、聽完葉放演講之后,非常感慨:“《南石皮記》以這樣的方式將藝術呈現于當下生活之中,讓人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還是有希望的。
”面對觀眾的評價,葉放則認為,“與其說是我的作品感動了他們,不如說是我背后的人文精神感動了他們,因為我的背后有蘇州有傳統。”在當代藝術作品的創作中,鮮有作者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作為創作主體。葉放非但有這樣的創作立意,而且在這些作品中,他還有意識地運用了很多傳統工藝制作手段。比如,湖石“筆山”的黑、紅、白三色就是以傳統的大漆工藝上色的;再比如,楠木屏風“石譜”用了8種不同工藝與材料,其中的“皮雕”技藝在蘇州已經無人會做,后來是專門到臺灣請技師完成創作的———這件作品也成就了兩岸藝人在傳統技藝上的一次精彩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