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老皮匠由皮革塑造,頂天立地的彌勒佛成為觀眾爭相留影的背景,氣勢宏偉的紙雕《清明上河圖》全景展現北宋汴梁的繁榮市井,身穿臺灣排灣族刺繡服裝的陳媽媽成為最受矚目的“阿里山繡娘”…日前開幕的第三屆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匯聚了海內外華人的智慧與技藝。
最高大的黃檀雕彌勒佛雙手托天,笑容滿面的黃檀彌勒佛,身高超過3.2米。與其他裝在玻璃柜中,或晶瑩剔透,或金碧輝煌的展品相比,這尊沒什么“保護”的大佛,以其頂天立地的氣勢贏得了觀眾的注意。不少觀眾模仿雙手托天的姿勢,在它面前排隊留影。據介紹,屠杰制作的這尊黃檀彌勒佛,位于“大師廊”展區,是所有展品中“最高大”的,也相當貴重。
“大師廊”展區的作品均價都在百萬元以上。最長最大的紙雕《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曠世名作,由層層疊疊的紙雕來展現將是怎樣一番絕妙的情形?湖南常德紙雕藝術中心創作的巨幅紙雕《清明上河圖》,樣稿取自臺灣故宮博物館的真跡藏品,邊框則是北京故宮專家選擇特定的紅木。該作品一問世即被授予大世界吉尼斯“最長最大紙雕畫”的證書。畫面以汴河為紅線,沿河而下,分“城郊”“汴橋碼頭”“城內”三部分,全景展現北宋京城汴梁從郊外到皇宮的繁榮場景。
紙雕組織了近百名工藝師,耗時18個月才得以完成。作品高1.1米,長32.76米,共計有3003個人物、32艘船只、13座橋梁和274頭牲畜。最具創意的門類皮件雕塑兩只螞蟻爬上了奶油蛋糕、兩只螳螂正在打架——那樣色彩絢麗、質地精細的作品是什么東西做的呢?皮!牛皮不是吹的,是雕塑的。來自臺灣的一組皮雕、皮塑作品,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精致的做工,令人嘖嘖稱奇。其實,這門“牛皮藝術”在臺灣發展了也就十幾二十年。
皮雕就是在皮革平面上作畫,皮塑則是進一步利用皮的粘合、伸展特性,加水軟化,以模型捏造出各種不同的造型,難度很高。作品《老皮匠》,就展現了做牛皮藝術品的過程。最受歡迎的手工藝人陳媽媽頭戴繡帽、身穿繡衣、裹著繡裙的臺灣陳媽媽,手里正在做刺繡,成為展會上最受觀眾歡迎的手工藝人。展會規定,她的繡品只供展出。可是,想來買她作品的人卻排成行。
人們口口相傳的就是“那位阿里山的繡娘”。家住臺東鄉下的陳媽媽,是排灣族十字繡傳人。她的作品色彩鮮艷、花紋獨特,不過她也有遺憾:雖然有那么多人喜歡買,可是要找到學生還真不容易呢!她教過20多個學生,如今只留下兩人。她希望最好能在上海也收幾個徒弟,也有利于海峽兩岸的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