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語錄》云: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與文主簿》之圓悟克勤禪師語)
這是圓悟克勤禪師的開示。
孔夫子在他的行為中也道過一次歉,因為他也有過失,就是他向弟子的一次示現。一次子貢在煮小米粥,煮著煮著一塊墻皮脫落掉進鍋里去了。飯剛煮熟他就伸出手指捻了一塊,放到嘴里吃了??追蜃幼屗敱姷狼浮⑾虼蠹覒曰?,“自己怎么能先吃呢?這是煮了給大家吃的”。
后來子貢解釋了理由,他說,“我之所以把這小土塊拿起來,是因為墻上的一塊墻皮掉下來了,我原準備把它拿起來扔掉,但看到墻皮上粘著幾粒小米,想著不能浪費,于是就把它吃掉了”。
孔老夫子后來對這件事進行過深刻的檢討,他當眾道歉說,“我錯怪子貢了”。即便孔子這樣有德行的人也會有過失之處,但自古以來都以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其實凡夫最大的錯誤就在于“以無過為美”。所謂追求完美,最終走的都是這樣一條死胡同,追求“無過為美”。這種追求會使我們從心理格局上無法完成自然發展的需求。所以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在完美和完整之間我選擇完整,而選擇完美其實就是選擇僥幸、選擇奢求。
為什么?因為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全然完美,這話與佛菩薩對我們的交待是完全相符的。因為“無業不來娑婆”,你既然有業、會犯種種過失,又何必擔憂呢?何必要去深藏隱晦、文過飾非呢?所以,“有過失就改”成了突破“無過為美”界限的一種做人標準。這樣一來,你馬上就輕松了。
所以,過去儒、釋、道三家的圣賢都有過這個提法,就是過而不改才是過,過而能改就盡量去改。而且還提倡說“過則勿憚改”,你有過失不要怕改過,害怕改過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以無過為美、又害怕改過,會使我們一介凡夫修行了半天還是原原本本的一介凡夫。修行人如果文過飾非就不能稱為“修行人”了,只是“行同小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