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一致的人才能更深、更長久地相處。一個事業要想做成,高層骨干團隊往往需要有一致的價值觀,彼此之間才能更深入的合作,更好的配合,實現共同的事業目標。而一個事情在做的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不可能所有員工的價值觀都是完全一致的。事實上,企業做得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包容性。
如果你跟對方一接觸,發現他/她不是你喜歡的那種人,或價值觀與你不同,第一印象過后你立馬就覺得你特別不喜歡這個人,就把他/她做了歸類。實際上你的區別心也很大,只不過你們區分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他/她的標準可能是按照職位高低、誰更有用。你可能更多是看這個人心地好不好、價值觀正不正、是不是自私自我…… 事實上,你也是有明顯區別的,只是你的標準看起來要求更高,所以很容易產生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
我們通過修行持續提升自己的覺察力,當我們遇到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品一品別人、感覺一下別人,這種感覺會隨著我們覺察力的提升而變得更加敏銳。但是品別人或感覺別人并不等于要去做出判斷、去做分別、去做喜好上的選擇,從而在自己的邏輯中建立假設,并在以后的相處中帶著這種假設。
品別人、感覺別人并不是為了對別人做區別,而是訓練我們自己的覺察力,這個訓練中覺的對象是我們自己,不是他人,這就是所謂“作用中體會作用的主體”。工作生活當中,當我們遇到人遇到事的時候,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會激起我們不同的反應。當你有這些反應的時候,那一刻你去覺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反應?這反應從哪里來?一旦覺到了,就會產生根本性的進步。從這個角度講,所有的經歷都有可能是我們修行的機會。
如果不遇到人不遇到事,我們的心情、狀態一直是平靜如水的、波瀾不驚的狀態,這時候往往是看不到我們自己現在在哪里?還能去哪里?往往在動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發現、覺察到自己現在在哪里,然后看到更高的地方并努力去尋找。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遇到某個人,對方觸動到我們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動起來,動起來我們才有修行進步的機會。這就是我們要去做事情的意義所在。遇到人遇到事情被動起來的時候,肯定是修行的機會。但到底怎樣面對和選擇才是修行的機會,就需要在原理上、方法上弄清楚。
不能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籠統地說這就是修行,然后稀里糊涂地去忍受,這樣并不解決問題,也不是真的把握了修行的機會。要結合《如何安心如何空》講的原理,原理是不變的,只是你在遇到各種情況的時候,需要靈活地應用原理,解讀原理,不能僵化地理解,更不能理解歪了。
在狀態有所覺,動起來打掃衛生,笨笨地做功夫,看見了就鉚過去……作者說的這些都是實相,也都是原理的靈活解說,原理不是固化的,是有鮮活生命力的,是無比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