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食色相比,人對金錢的欲望,肯定不能算是與生俱來的天性。3歲的小孩,在過年的時候會伸出手說“恭喜發(fā)財、紅包拿來”,紅包到手之后,就會把錢扔掉,只留下紅包來玩。對他來說,盡管錢也是紙,但其色澤、樣式和不能裝東西的特點,都不具有吸引力。
錢對成年人就不一樣了。即使智商低到只有50分,也知道錢可以換取幾乎一切東西。在對人進行分類的多種標準中,錢的多少,甚至比國籍、膚色、男女、美丑等更重要。比如在說到一個富人的時候,有錢這個特點,往往會使人忽略他的錢之外的一切個人的特點。
看著每天早上熙熙攘攘上班的人群,你可以相信,這些人全都是為了那個被貶稱為阿堵物的東西。對沒有上百萬的存款的人來說如此,對有一生都用不完的銀行存款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對后者來說,雖然新賺的錢不再直接跟他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有關,卻跟另外的東西有關,比如榮譽、地位或者消遣。
對錢的態(tài)度,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的一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考察一個人的能力和人格,沒有比看他如何賺錢和如何花錢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賺錢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能力、見識與氣魄;而如何花錢,甚至比如何賺錢能更精確地呈現(xiàn)其人格深處的“氣味”。
曾經(jīng)喜歡“糞土金錢”之類的豪言壯語。現(xiàn)在卻覺得,一個人如果真的把金錢視為糞土,那他也會輕視其他珍貴的東西,如友誼、愛情甚至生命。金錢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應該獲得相應的尊重,而不應該被無辜地貶低。
相反的情形是,一些人把錢看得高于一切,不惜一切代價地追逐它。從深層心理學上說,他們追逐的就不是錢了,而是某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曾經(jīng)缺失的愛與關注,等等。這是一個危險的游戲,因為替代物不過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尋找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飲鴆止渴的后果。
極端的例子是那些被抓住的貪官。他們獲得金錢的方式本身,就可以是一種心理疾病的“癥狀”。深層心理學認為,他們之所以犯法,就是為了被抓住并且得到懲罰。這是自我攻擊的一種變異形式。健康的人會自重自愛,不會“勾引”社會或者法律來懲罰自己。
友人曾有驚人之語:凡是錢能搞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話說得極盡瀟灑豪爽,令人敬佩。不過我還想補充一句,就是:在這個金錢的世界里,不管對有錢人還是缺錢人,都應該學會盡量不用錢去把大大小小的事情搞定;當錢歸錢、事歸事,兩者之間有更清楚的分界線的時候,人生也會變得簡單清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