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都是迷失的旅人,徘徊在早該出發的此岸,不是為過去的記憶所俘虜,就是為未來的心念所纏繞,恰恰忘了怎樣在當下好好地生活。外面的陽光那么柔軟,可是我們心底的欲望卻那么銳利,而被這銳利所傷的又豈止是我們自己?正是我們內心的百般妄想、千種思量,將我們禁錮于自我的牢獄,要想得到人生幸福的大自在,我們就只有走上空空大道。
在世人和絕大多數修行人的眼中,“空”只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空空如也”,意思就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存在,既看不到,也摸不著,動者不會動,想者不會想,來者不會來,去者不會去,萬物寂滅、絲毫無存,一切所謂的“萬物”皆是“虛假不實”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很多人一提到“空”而色變,擔心這是要讓他放棄所擁有的一切。
“空”是佛家宣揚的一種空靈、豁達、開闊、清明的境界,同時也是一種積極、自在、簡樸、自適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修行者安頓身心,得道出悟。大家耳熟能詳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蘊皆空”正是出自于禪宗的主要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家所說的空不但如溫暖的日光,普照眾人去往幸福的大路,又如清涼如水的月光,撫慰疲憊的身心,滌蕩內在的塵埃。對空的修行并不是要摧毀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只是讓我們如何更安然更幸福地生活在現實世界。空悟,正是亂世中人的清涼劑,將每個人生命中所有的迷惘、頹唐、空虛、狹隘、憤怒、仇恨化為夢幻泡影,讓人們得以擁有生命中的大樂,大圓滿和大自在。
人奔忙勞苦,身心俱疲,而空悟對他們來說正如沙漠中陡然出現的清流,去了燥熱,添了清涼。這個物質極盛、紛繁復雜的世界不能再給人們的心靈帶去安穩和寧靜,人們就只能通過各種修身修心的方式進行自救,不讓自己的心靈在殘酷現世中惶惶不知所終。“空”并非“有”的對立面,不是什么都沒有,也不是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相反,“空”是萬事萬物最真實的面貌,它存在于每個現象之中,并能夠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宇宙萬象。而修行者所修持的“空性”也并不是世人所以為的“無情”,而是一種至清至明、溫暖遍照的至情。
當我們能夠真正體悟到空的實相,進入到空的境地,就超越了一切六根乃至生命的界線,得到完全的自由,那時,欲望機巧遠了,憤怒暴沖遠了,彷徨迷惑遠了,我們了了如如地站在一個真實而清凈的地方,用我們的初心和直心生活著。這正是“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是大道。”
人間多歧路,每個人都難免在其中浮浮沉沉,幾番下來,周身牽掛諸般苦痛,這時候,唯有悟得“空”方可得解脫。正如龐蘊居士所言:“蘊空妙德觀,無念是清涼。”當你真正了悟到世間萬象本是空空如也,縱塵世間浮灰漫天,燥熱難當,自可得一個清涼佳處,容你安頓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