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場。這個主題,在近三十年來,漸漸受到東、西方人士的重視,有許多的學者,從哲學、宗教、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來探討;我則是從佛法的觀點與對佛法的認識,將我對生死的體驗及觀察,來加以說明。
認識生命的實相
(一)由生命的無奈、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轉變為生命的可愛、可貴與自我的肯定,很多人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認為生命是無奈的、受罪的,是一種負擔,這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見。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開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用我們這個色身(肉體的生命),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只能到佛國凈土去修,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諸佛都是在人間修行成佛,不是以其他類別的眾生形態成佛。因此,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后,才能發心,發菩薩心,修菩薩道,然后成佛。所以說,生而為人是最可貴的。
(二)生命的出生與死亡,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降臨。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無尊嚴,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嚴,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因此,生存并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沒有尊嚴,那死亡有什么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么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嚴,那死亡又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
(三)生命的尊嚴,是從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目標之中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生命的尊嚴,可以從倫理的關系、社會的角度、歷史的判斷、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來確立。
(四)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
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這并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用死亡嚇唬大家,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這樣的事實,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中國的儒家學者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生死由命」、「聽天由命」,也就是說,生死是由命決定的,雖然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事實上儒家并未進一步說明生命是什么?老子則說:「出生入死」,出生一定會入死;又說:「人之生,動之死地。」當人生的時候,死亡這條路已經開始在動了。因此,老子叫我們不必擔心生與死的問題,只要「尊道而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說,只要有道德,至于人的生死,讓它自然即可,這是相當有道理的。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有過去世,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創造、賜予的,死亡時也是因上帝的召喚而回天國去。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擔心著生與死,這也算是快樂又幸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