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并不太理解,直到最近學習《道次第》中聽者與說者共同應做的重要事項:圓滿完結時共作之規律:回向,于說聽之諸善根,當發普賢行愿等凈愿印定之。自己又重讀了師父著作的《普賢行愿品觀修原理》,才突然打開心門,理解了回向發心的重要性。
《普賢行愿品觀修原理》中指出,“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言概之,即是回向的心有多大成就的功德就有多大。普賢行愿品的回向是普皆回向,強調將修行功德如甘霖般遍灑眾生,如同滴水回歸大海永不枯竭,如同匯至虛空懷抱無量無邊。以無限廣大之心觀想法界眾生,以無限慈悲之心回向眾生,收獲的是持久而無限的三寶力量。
反觀自己,以往總是希望將修學的功德回向給自己及家人。若要回向給所有眾生,每每想到眾生中有些有情是自己厭惡的,多少就會有一些不情愿。
我是一名醫生,每當為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而不能滿足患者的過多需求,被患者及家屬抱怨甚至責罵時,我的內心還是很不好受的。盡管我當下的智慧能內省,能化解矛盾,及時避免醫患矛盾的進一步升級,但想到要把修學佛法的功德回向給這樣“無理的患者和家屬”,還是非常糾結和不情愿。學習佛法后,我漸漸觀照到自己缺乏處理醫患關系的圓融智慧,缺乏自他相換的慈悲智慧,才給自己帶來諸多不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生活中許多錯的根源還是在我們的內心。
學習了“于說聽之諸善根,當發普賢行愿等凈愿印定之”及《普賢行愿品觀修原理》后,我問自己:這樣狹隘的心量能裝多少功德?我們作為凡夫,業障所致,能力精力有限,所做功德有限。一旦“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蒙蔽”,修學就算有功德也如同鐵網孔那么局限而被系縛難以突破,又如何讓自己、家人及有緣眾生等脫離煩惱得到解脫呢?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比绻覀冋娴摹鞍l心為利益一切眾生修學佛法”,那我們“我執”行的功德承載得起、擔當得了嗎?
師父說任何一個數字乘以無限都是無限大。所以回向亦應以菩提心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正是要求我們以無限廣大的菩提心去回向。
菩提心的力量是最殊勝強大的,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我們不是吃虧了而是得到了極大的利益。師父說“能讓我們所做的功德匯歸于最高價值的成就,并且增長廣大,乃至無量無邊。由于我們的發心及回向無限,所獲功德將百千倍、億萬倍地增長,絕非狹隘的發心回向所能比擬?!?/p>
《普賢行愿品》中強調“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每做一件好事,哪怕是微小善行,都以無限廣大之心回向無限眾生,而且是永不間斷的回向。如果我們每一位佛子也能如此回向,就像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和大海融為一體,進而內心能獲得無限廣大的力量,獲得恒久的力量。
發心無限,所得無限;發心有限,所得亦有限。
愿我們向菩薩學習,臨摹佛菩薩的心行。亦愿我們不住于功德相,對功德不貪著,離境而不著境。愿與師兄們共同進步。